省级引领《山东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年)》 详细全文及分类!(一)

山东引领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发展


感谢您对《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研究》的支持


附:

《山东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年)》

山东省公共安全领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消防执勤布防模式、

应急救援航空能力体系建设、

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和应急保障体系

山东省消防救援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年)

(文末文件下载方式)

 




12月29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年)》及配套专项规划有关情况!


山东省公共安全领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消防执勤布防模式、应急救援航空能力体系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和应急保障体系三年行动计划等方面的提问。


《规划》的制定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考虑四大类突发事件需启动Ⅰ级、Ⅱ级响应级别的情形,系统谋划构建起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体系。同时,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增强对前瞻性问题的把握,将中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贯通。《规划》编制过程中,邀请清华大学、中央党校等权威专家参与,并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应急保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加强巨灾演化机理研究,探索出具有山东特色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路径。


作为首次编制出台的省级层面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十年规划,采取了“1+1+3”方式,配套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和消防救援、航空应急救援、应急物资储备3个专项规划,全面构建了山东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的框架,提出了建设指标,并搭建起重要领域的专项规划体系。《规划》的印发标志着全省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由谋划阶段进入加快建设实施阶段。下一步,全省各级各部门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加快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强化政策扶持,优化人才培养,注重评估问效,以钉钉子精神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严格抓好规划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山东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

建设规划(2020-2030年)的通知


鲁政办字〔2020〕166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12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东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

建设规划(2020-2030年)


为提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指《山东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需启动Ⅰ级、Ⅱ级响应级别的突发事件,不含恐怖袭击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应急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山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及规划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安全与发展,践行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坚持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精准治理。坚持底线思维、有备无患,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持续推进。坚持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抓机遇、补短板、强弱项、促发展,协同推进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公共安全风险,预防和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规划目标。


  1.2030年总体目标。到2030年,建成平战结合、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特色鲜明、全面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现代化应急保障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突发事件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大幅下降,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08以内,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GDP比例控制在0.8%以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患收治率和治愈率明显提高,感染率和病亡率大幅降低,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有效处置率达100%。


  ——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重大公共安全风险在线监测率达100%,森林火灾年均受害率控制在0.25‰以内,城乡具备抗御6级地震能力,重要河道重点河段达到国家规定防洪标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各类安全风险精准识别、整体监测、实时感知、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


  ——应急指挥体系权威高效。应急通信公专网融合率达100%,安全韧性和抗毁能力进一步提高;各级建成现代化应急指挥平台系统,7×24小时应急指挥高效畅通;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灵敏、协同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实现突发事件应对的统一指挥、科学决策、精准处置。


  ——综合保障能力全面增强。各类应急防御和应急救援力量发展壮大,航空救援能力大幅提升;应急防御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紧急救援装备水平显著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用物资按日均消耗上限不少于1个月储备;突发急性传染病现场规范处置率达98%以上,重大灾害事故实现2小时紧急医学救援;阻断道路抢险抢通能力明显增强;12小时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应急管理基层基础支撑更加稳固。应急管理法规制度和预案体系健全完善,应急演练常态化、实战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一批国内领先的公共安全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批公共安全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安全发展标杆城市、综合减灾标杆社区;基层网格化管理更加规范,城乡公共安全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健全。


  ——公众安全文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系统完善的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体系,建成一批功能完善的应急实训基地和科普教育场馆,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大幅提高,社会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明显提升。


  2.2025年中期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山东特色的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实现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全面有效防控和应对,应急保障能力和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图片.png

图片.png

图片.png

 3.2022年行动目标。全省突发事件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大幅下降,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11以内,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GDP比例控制在1%以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患收治率和治愈率明显提高,感染率和病亡率大幅降低,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有效处置率达100%。


  ——建成省、市、县三级和有关部门(单位)应急指挥平台和现场移动指挥平台,初步形成覆盖全领域、贯通各层级的一体化应急指挥平台体系。


  ——完成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取得重大进展,自然灾害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事故总量持续下降,全省安全生产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完成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任务,新建一批省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森林防火重点县(市、区)全部建成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的航空救援服务体系,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完善,应急演练实战化、常态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升。


  ——建设一批省级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及智能化、综合性物资储备仓库,生活保障类物资政府实物储备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并实现动态平衡,建成分级分类管理、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应急运输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阻断道路24小时内应急抢通能力明显增强。


  ——基本构建形成统一高效的大疾控体系,完成区域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区域中心、核辐射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处置中心建设,县级疾控中心检验检测能力进一步提升,传染病救治机构和集中隔离场所布局进一步优化,救治能力明显提升。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基本完善,实现重大灾害事故2小时紧急医学救援。


  ——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和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公共安全领域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水平进一步提升,煤矿智能化开采量大幅提升,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危险工艺装置全面实现自动化控制,应急通信基本实现终端便携化、车辆轻型化、传输无线化、指挥平台机动化。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


  各级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科学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


  1.建立统一高效指挥机构。构建由应急管理指挥机构统领,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当地军事机关有效参与,统一指挥、分类处置和专家支撑协调一致、有机衔接的应急指挥系统。

  (1)统一指挥。按照“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纵横联动、平战结合”的要求,省、市、县三级建立应急管理指挥机构,负责研究决策应急管理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各项工作落实,统一组织协调指挥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指挥机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乡镇(街道)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2)分类处置。加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分领域统筹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


  (3)专家支撑。建立应急专家委员会制度,分领域组建专家团队,设立首席专家,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和技术咨询,组织开展各类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与情景推演等工作,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完善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建设以省级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以市、县级和专项领域指挥中心为节点,覆盖全领域、贯通各层级的现代化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实现应急指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


  (1)综合应急指挥平台。省、市、县三级分别建立综合应急指挥平台,为本辖区内常态下的应急管理和非常态下的突发事件处置,提供信息集成、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等支撑保障。建设全省统一的“应急管理一张图”和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为各级处置突发事件提供基础信息和指挥调度技术支撑。


  (2)分领域应急处置平台。发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领域应急信息系统作用,扩充完善监测预警、风险分析、应急决策、指挥调度、应急评估、模拟演练等功能,实现与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对接联通。


  3.设立现场应急指挥平台。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处置需要,设立现场应急处置指挥部,完善指挥部功能,实现前后方的协同应对与信息互通。


  (1)现场指挥。建立现场指挥官制度,实施扁平化管理,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现场应急力量,统筹开展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2)指挥部配置。组建现场技术支撑团队,配备应急指挥车或移动指挥方舱、应急通信设备、现场侦测设备、必备应急物资、单兵装备等,实现现场指挥部单元化、模块化。


  (二)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强化源头治理,完善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制度,构建覆盖各领域的公共安全监测网络,增强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测预警能力,不断完善风险防控措施,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1.加强风险调查监测。

  (1)完善标准。分行业分领域制定和完善风险评定标准,确定风险区域、位置,结合事件发生概率和后果严重性,合理判定风险等级。


  (2)风险调查。分行业分领域开展综合风险普查,先试点后推广,摸清风险底数,查明抗灾能力,建设风险数据库,绘制风险一张图,加强风险动态管理。      

  

   (3)风险监测。优化监测站点布局,加强重点区域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监测技术手段,构建卫星感知、航空感知、物联感知、视频感知、全民感知的感知网络,建立人力+科技、传统+现代的风险监测模式。

图片.png

图片.png

(4)信息集成。推进公共安全风险监测和数据规范化建设,集成各行业领域风险监测信息,建设涵盖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社会公众的公共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信息汇集、储存、分析和共享。


  2.加强风险趋势研判。


  (1)完善制度。建立公共安全形势分析制度,定期开展公共安全风险研判,完善联合会商机制,动态掌握公共安全形势。针对重大风险、重大活动和重点时段,建立跨部门联合值班会商制度,提升综合分析研判能力。


  (2)加强研究。加强巨灾演化机理研究,分类别构建灾害预测分析模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对监测数据的有效整合和关联分析,科学研判突发事件的强度、灾害等级、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及可能导致的次生、衍生灾害,提升巨灾预测分析研判精准度。 

   

  (3)风险防控。强化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和综合治理,提升重要设施防灾能力,完善防范措施,切实提高安全风险防控水平。

图片.png

3.加强风险评估应对。


  (1)风险评估。综合考虑单一灾种或多灾种耦合情景,分析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的脆弱性、应急能力等多重因素,确定动态风险的影响程度,绘制灾害影响图。


  (2)风险预警。健全预警发布制度,明确预警级别标准,规范预警信息发布内容和流程,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强化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精准度和时效性。

图片.png

图片.png

(3)风险应对。建立风险分级应对机制,针对预警级别,分级启动应急响应和应急机制,落实风险应对责任,科学采取应对措施,全力开展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


  (4)宣传引导。加强权威信息发布,第一时间通过各级各类媒体播发应急救援信息。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准确回应社会关切。加大舆情研判、处置力度,做好辟谣工作。


  (5)灾后重建。加强灾情信息管理,做好灾情报告、核查、评估工作。及时开展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救助,全力做好饮用水、粮油、蔬菜、电力、运输等保障,尽快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制定完善灾区扶持政策,加快损毁工程修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科学规划生产力布局,推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建美好家园。


  (三)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理顺应急物资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政府实物储备为基础,企业(商业)储备、产能储备、社会化储备为支撑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快速调运机制,构建应急物资智慧化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


  1.健全应急物资管理体制机制。


  (1)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统分结合的应急物资管理保障体制。


  (2)管理机制。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组织协调职能,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制定应急物资分级分类储备目录,明确各级各部门应急物资管理、储备范围和权限,完善应急物资管理保障工作运行机制。


  (3)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综合保障能力评估和应急物资生产调度、采购、储备、管理、调配、运输、回收、报废等各项制度,完善应急物资管理保障制度体系。健全应急物资紧急征用和补偿等制度。规范捐赠物资管理和使用。


  2.完善应急物资采储调配体系。


  (1)储备计划。分级分类评估应急物资需求,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健全应急物资分级分类储备标准,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目录。科学确定各类应急物资政府实物储备、企业(商业)储备、产能储备和社会化储备的比例及数量,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布局。


  (2)政府实物储备。按照统分结合和仓配一体化模式,优化提升仓储设施建设布局,加快省级综合应急物资仓储基地、市县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专业性应急物资仓库、部门应急物资储备点建设。依托专业救援队伍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储备。拓宽应急物资采储渠道,加强政府储备物资管理,强化物资储备和管理情况督导检查。


  (3)企业(商业)储备和产能储备。全面系统开展重要应急物资区域产能布局调查,大力支持产能备份建设,优化重要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布局,健全应急物资生产、供销企业名录和重点企业储备数据库,编制应急物资供应链分布图。建立完善平战转换机制,增强应急转产能力,畅通应急物资生产供应渠道,实现产品储备与产能储备相衔接,确保极端情况下应急物资峰值需求的生产供应。


  (4)社会化储备。建立应急物资社会化储备制度,统筹利用企业、个人仓储设施,采取协议储备、协议供货、委托代储等多种方式,实施应急物资社会化储备。推广应急物资集装单元化,鼓励、引导、指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家庭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

  (5)物资调配。建立应急物资数据库和快速调配、采购机制,加强应急物资生产、采购、储备、供应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完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确保应急需要时,应急物资备得有、找得到、调得快、用得上。


  (6)日常管理。建立应急物资日常调拨机制和循环更新机制,充分利用储备资源,发挥储备物资循环利用和服务效能,避免资源浪费,适时倒库更新,确保物资质量。


  3.提升应急物资智慧管理能力。


  (1)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相关企业互联共享的全省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全面采集和监测各级各类应急物资信息,全面实现应急物资采购、储备、调配、使用、回收及募捐等全过程智慧化管理。


  (2)储备库智能化。在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库全面推广应用智能仓储技术,通过应急物资储备库信息系统与全省应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储备物资的远程监管及数字化调配。


  (3)“云储备”机制。建设应急物资直采全球寻源系统,通过“云仓储”“云库存”等新模式,实现基于智能决策基础上的储备物资高适应性安全库存动态平衡,形成实物储备与“云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新机制,提高收储调配和资源统筹能力。


  4. 强化粮食储备能力建设。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严格落实总量计划,适当增加成品粮油(含小包装)储备库存,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地方储备区域布局以省内大中城市、市场易波动地区、灾害频发和缺粮地区为主。推行科学储粮、绿色储粮,强化信息化管理和地方储备粮动态监管,完善粮食监测预警机制。


  (四)完善应急力量保障体系。


  发展壮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培训,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服务管理,协调发挥解放军、武警、民兵等力量应急救援作用,推进民兵应急力量与地方专业应急力量统筹建设运用,提升应急救援队伍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1.壮大应急救援队伍。


  (1)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制定消防救援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对标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定位,健全指挥机制,优化力量布局,增设消防站点,提升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大型城市综合体、石油化工等专业灭火救援和地震、山岳、水域、洪涝等多灾种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推进消防救援队伍从处置“单一灾种”向应对“全灾种”转变。加强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构建“地方队”与“国家队”优势互补、力量互通、紧密衔接、集约高效的消防救援力量体系。


  针对森林消防特点,在全省13个森林防火重点市分别组建一支50-100人的市级森林消防大队,92个森林防火重点县(市、区)分别组建一支不少于50人的县级森林消防中队。到2025年,实现全省有森林县(市、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全覆盖,森林灭火处置迅速、支援有序。


  (2)区域性救援队伍。立足“一专多能、辐射周边”,围绕提高洪涝灾害、海洋灾害、重特大海难、危化品事故灾难、森林火灾、矿山和地质灾害抢险救援能力,依托省消防救援总队等现有基础设施和力量,统一规划建设5个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边建设、边应急,逐步扩大人员规模,提升战力。按照地域分布,加快建设鲁东、鲁中、鲁南等3个区域灭火与应急救援中心。

图片.png

(3)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强现有省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增配专业救援装备,提高专业救援能力。依托具备一定能力的企业专业力量、医疗卫生机构,在隧道救援、事故救援、海上救援、海上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处置、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道路抢险、紧急医学救援、传染病防控等领域,新建一批省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到2025年总数不少于60支。到2030年,实现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全面覆盖重点行业领域。


图片.png


(4)航空救援队伍。编制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规划,依托莱芜基地和M-26直升机等现有航空力量,布局“莱芜基地+区域基地+应急起降点”的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加快莱芜基地以及泰安基地、烟台基地、临沂基地、威海基地四个区域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直升机起降点建设。采取租用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扩大航空救援服务领域和能力,到2021年H-135直升机部署总数达13架。到2025年,实现全省80公里飞行半径全覆盖,兼具海上航空救援能力,进一步满足重特大灾害事故救援、紧急医疗救援需求。


  2.发展社会应急救援力量。


  (1)志愿者队伍。鼓励、支持、引导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重点扶持蓝天救援队、淄博红狼、潍坊先锋、滨州9958等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潜水、绳索、破拆等特殊技能人员比重。到2025年,全省注册志愿者达10万人,打造16支具备品牌化、专业化水平的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到2030年,全省注册志愿者达15万人,其中特殊技能志愿者人数达2万人,具备品牌化、专业化水平的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不少于30支。


  (2)企业、村(社区)力量。推动企业、村(社区)建设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微型消防站和应急救援站,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器材及装备。组织动员村(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参加基层应急队伍,发挥其在公共安全信息报告、先期处置、自救互救、人员转移安置等方面的作用。


  3.提高救援队伍应急救援技能。


  (1)应急救援实训基地。加强危化品和矿山事故救援、地震灾害救援、防汛抗旱、工程抢险、海上应急救援等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搭建各类救援力量同训共练平台。加强与军队、社会训练场所合作,满足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培训需要。


  (2)培训演练。结合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特点,加强日常训练、应急演练、技能比武、技术交流等。加强军地抢险救灾领域深度融合,深入开展武警、军队非战争行动力量与区域性救援队伍、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的联调联战联训,全面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协同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4.强化救援队伍管理服务。


  (1)制度保障。加快应急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加强队伍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出台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规范,完善应急救援队伍资格认证、日常管理、教育培训、检查考核、评比表扬等各项制度。


  (2)政策保障。认真研究解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落实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医疗、工伤、抚恤,以及应急车辆执行应急救援任务时免费通行等政策。


  (3)信息化支撑。把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基础信息纳入各级各相关部门(单位)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应急救援队伍日常管理考核和应急救援行动管理、指挥和调度的信息化、可视化。


  (五)完善应急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加强基层防控能力和突发事件医学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到2030年,建成功能齐全、运行有序、保障有力、科学高效的应急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1.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1)预警防控。强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健全各级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日常和应急监测网络,加强全省生物安全二级、三级实验室建设。健全多渠道疫情监测预警和快速反应体系,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构建传染病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大数据系统,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预警、决策、防控能力。


  (2)医疗救治。加快推进重大疫情快速反应救治能力建设,健全中西医协作机制,优化传染病救治机构布局。加快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青岛、菏泽分中心建设。各市依托现有资源设立三级标准传染病医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健全完善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和实验室,三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增加负压病床床位。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等队伍建设,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能够满足公共卫生工作需求的专业人才。


  (3)场所保障。不断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场所保障和供应能力,建立完善“方舱式”临时应急医疗救治场所标准规范,加强体育馆、展览馆等封闭式大空间建筑资源调查,推动可移动的模块化方舱医院研发生产,有效应对发生呼吸类传染病等突发重大疫情、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以及重大自然灾害时,大量轻症患者的集中收治问题。合理规划布局集中隔离场所,制定完善设置标准,全省储备不少于5万个符合标准的房间。


  (4)应急联动。加强对疾病防控工作的统一领导,健全完善多部门卫生应急联动机制,统筹做好疫情期间疾病治疗、物资保障、交通运输、生产运行、治安维护等各项工作。强化鼠疫、霍乱等甲类传染病以及乙肝、结核病等发病率较高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下的各项应急准备。实施差异化精准防控和精细化管理,加强村(社区)等基层联防联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

图片.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