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有企业如何开展境外内部审计工作

转载:

作者:陈沁  丁哲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力军,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强化企业海外合规意识,提升合规管理水平,已成为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商务部、发改委、国资委等政府主管部门也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海外合规经营的制度和管理办法,企业应根据国际金融组织的合规规范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性管理办法,不断加强合规建设,实现企业自身健康发展,自觉提升合规反腐的意识,规范经营、有序竞争。

内部审计在合规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18年修订并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在内部审计职责中明确了“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境外机构、境外资产和境外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国有企业境外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结合理论知识,对境外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思考,文中对审计中需要关注的风险,审计重点、难点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境外内部审计中应该关注的风险


内部审计是指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在制度、法律、习俗都千差万别的境外,风险管理显得更为重要。

一、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政权更迭、政治动荡、政策无连续性,二是地缘政治因素。

国有企业开展业务的地区多是发展中国家,同时也多是政党选举制的民主国家。例如在拉美地区多为左翼或右翼轮流执政的局面,多次出现因政府更迭导致已签署合同推迟执行或不能履行的情况发生。

美国因地缘政治因素对伊朗、古巴、委内瑞拉等国家实施制裁,在这些国家从事经济业务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如美国于1996年通过赫尔姆斯-伯顿法(古巴自由和民主声援法),2019年5月2日,该法案部分生效,导致在古巴特定的经济业务产生风险。

二、法律风险

境外经济活动都要受到所在国的法律约束,在境外开展经营活动必须充分考虑所在国家的法律风险。如某些国家有严格的法律保护本国劳工权益,控制外劳输入,在实施工程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法律、工会等因素;同时一些发达市场安全、环保等法律比较完善,稍有不慎就会陷入纠纷。

三、汇率风险

全球主要结算货币包括美元、欧元等,发展中国家因为各种经济因素,本国货币兑换主要结算货币的汇率有较大幅度波动,存在货币贬值的可能性,进而影响到公司的整体利润受到损失,存在较大的汇率风险。

四、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在公司的内部控制和治理流程中,企业及其员工因不合规行为,引发法律责任、受到相关处罚、造成经济或声誉损失以及其他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如因不遵守诚实守信和道德行为的准则(包括自律组织制定的某些准则,企业内部制定的管理制度、业务规则等)而遭受声誉甚至财务损失的风险。

五、经营风险

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使用欧标、美标、英标等不同标准的限制。例如在建筑行业,我国公司都熟悉中国标准,大部分单位对英标、美标设计实施工程项目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导致工程在设计、实施阶段可能会存在返工、拖期等情况,给承包商造成损失。因项目所在国家很多属于落后地区,在原材料、设备等物资采购上存在着诸多困难,面临着采购物资质量不达标、运输配送不及时、售后维护难以保证等风险因素。

六、管理风险

在境外经营管理中都会面临属地化人力资源、财务、税务、市场营销、售后管理等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在陌生的环境下,可能面对着与自身文化迥然不同的异国文化,产生矛盾甚至引发对抗,如何应对管理风险,成为企业自始至终面临的挑战。


国有企业境外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应对方案

1.总体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程度

审计部门应该对风险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解,包括企业是否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风险管理办法,编制风险管理手册等重要环节。同时,应该关注境外机构是否按照所在国别的特点,一国一策,开展风险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工作,明确风险管理负责人,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控层级与工作机制。境外机构应该将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分级管理,制定相应的风险预案。

2.开展合规建设,依法合规经营

审计部门应该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国资委《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试行)》要求,推动中央企业全面加强合规管理,依照全面覆盖、强化责任、协同联动、独立客观的原则开展包括制度制定、风险识别、合规审查、风险应对、责任追究、考核评价、合规培训等管理活动。关注境外机构是否设置合规专员,负责推动相关制度在所在国别机构的落地和实施。

二、促进完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

审计部门应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相关制度,针对所有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特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关键控制点进行评审,揭示内部控制缺陷,提出健全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并督促执行,推动改三管理,增加价值。做好“经济体检”工作,不仅要“查病”,更要“治已病”“防未病”。

三、关注境外机构子战略,实现价值增值的目标

通过对公司整体战略和境外机构子战略的对比分析,结合境外机构的业务开展情况对子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子战略实施路径是否合理、可行。

四、细化审计基础工作,确保财务数据真实可靠

1.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部门应根据审计的类型,制定规范的审计流程,包括审计前期调查、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审计项目督导、审计报告编制等内容。规范审计流程是确保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增值效益、充分发挥审计职能的重要基础。

2.做实做细做足审计前期准备工作

审计部门应该在境内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制定审计计划,编制审计方案,调阅审计报表、电子数据,了解目的地国家经济、法律、财税制度等,确定审计重点。

3.加强审计现场管理

严格把控审计进度,详细分解审计任务,现场审计以查阅资料为主,对异常的经济业务进行深入挖掘,紧盯业务风险,及时发现问题线索。审计以对内报表为主,关注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是否真实完整,损益是否真实,费用开支是否合规,重点测试因汇率变化产生的汇兑损益对利润的影响。同时也要关注以当地财务、税务为标准的外账,对税收风险进行评估,评价税务策划方案的合理性。

4.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完成审计工作,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实现境外信息与境内的同步对接,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还可以处理大量基础工作,降低人力成本,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五、选好合作伙伴,实现双赢目标

1.科学决策投资,明确双方权益

审计部门应该关注投资决策相关的核心管控权限,重点是在投资决策前,是否组织项目评审会,是否按照企业核心管控权限报批报审;是否对合作伙伴的资信状况进行调研并分析,在股东协议中对影响股东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否有明确、具体、合理的约定。

2.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

审计部门应该审查企业是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重点内容包括:准入机制中资产规模、公司资质、过往业绩等条件,是否定期对供应商进行履约情况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考虑继续合作的可能性,同时要有退出机制和黑名单制度。必要时可以聘请第三方正信评估机构对潜在供应商进行评估。

六、严肃审计整改,促进审计成果转化

1.审计整改制度化、规范化

完善审计整改及审计结果应用相关制度,从制度层面规范审计整改责任人、整改期间、整改文件及支持证据、整改后续跟踪等多个方面,建立审计整改规范,做到审计整改有规可循。

2.推行追责联动机制,强化审计问责

加强审计部门同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工程管理等部门沟通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成果公用机制,推动将内部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干部和相关决策的重要参考,加强审计整改问责,落实经营管理责任。

3.建立审计回访机制,推动问题整改

推行审计回访机制,对整改进行再指导、再监督,定期回访重要单位,重点监督整改不力的单位,跟进指导整改难度较大的单位。通过强化现场核实,形成审计整改长效机制。

七、多管齐下,提高审计能力

1.打造高水准内部审计团队

审计人员应该积极参加财务、税法、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法律等方面的学习,保持应有的专业能力;加强对公司战略发展、经营业务、核心管控权限的学习和研究;打造素质高、业务强、懂专业、肯吃苦的高效内部审计团队。

2.借助专家工作,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时,根据审计重点、难点,可以从本单位法律、人力资源、市场、战略、工程、信息管理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参加审计小组,打造专家团队,提高整体审计质量。必要时可以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专项审计。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大幅度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日渐增强。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建设将跟随“一带一路”起到连接世界的作用,水利、电厂的能源建设将点亮亚非拉,电子信息技术将使得世界更通畅。随着国有企业的业务发展壮大,资产也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内部审计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将在提示风险、业绩预警、遏制资产流失、杜绝腐败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企业实现国有资产经营风险控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


(作者单位: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