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肤效应到底对工频电流影响几何?
转载。
一 集肤效应以及产生原因
先说什么叫集肤效应:当交变电流通过导体或导体中有交变磁场时,导体内部实际上没有任何电流,电流集中在临近导体外表的一薄层 ,这一现象称为集肤效应。也就是说集肤效应只出现在交变磁场中,对于恒定的电流是均匀分布的。
那集肤效应如何产生的呢?我们知道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如果将流过导体截面的交变电流看成是由无数电流线组成的,则每根电流线都会在其周围产生交变磁场。据此,对于交变电流,以圆形截面的导体为例,越靠近导体中心处,受到磁力线产生的自感电动势愈大,越靠近表面处则不受其内部磁力线的影响。这就导致趋近导体表面处电流密度较大。由于自感电动势随着频率的提高而增加,趋肤效应亦随着频率提高而更显著,当频率很高的电流通过导线时,可以认为电流只在导线表面上很薄的一层中流过,这等效于导线的截面减小,电阻增大,大大降低了导体材料的有效利用率。
二 基于应用谈集肤效应
其实谈集肤效应,如果刨根问底,我想可能想破头也不一定能思考明白,理论的事情就让科研人员去解决吧,我们工程技术人员就基于理论谈应用,站在巨人肩膀上能解决问题即可。为了让大家对理论死心,先展示几个公式,让我一下子回到大学《电磁场导论》这门课程了,真是太难了!
回归正题,给大家总结了几个实际工程中有用的知识点:
1. 平常一提集肤效应,大家第一反应总是频率,会说我们的工频电流太小,可以忽略不计,实际不一定,因为造成电缆发热除了频率以外,还有另外一个词:穿透深度,即光或其他电磁辐射对某材料的穿透能力的量度,其定义为进入材料内部的电磁辐射强度减弱为表面上最初强度的1/e(约37%)距离材料表面的深度。定义我们就看看行了,看多了烧脑。以下照片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穿透深度。
为什么这里要说,这么复杂定义的词,确实与我们实际有关:集肤效应大多数人会意识到50Hz低频下的导体产生发热线损忽略。然而,集肤效应对导电材料产生的穿透深度,即使是50Hz工频下也有确定的值,若导体的厚度或者半径超过对应的穿透深度,其中心部位电流密度必然大幅度降低。因此,研究工频下的集肤效应是很有意义的。
基于以上基础,我们再记住一个结论:
对于铜导体,在50Hz交流电下的穿透深度大约是9.3毫米,因此铜导体的直径不超过2x9.3=18.6≈20mm。讲到这里,有没有恍然大悟,为什么我们常见的铜排厚度≤10mm,这样才能保证当两根铜排搭接时,其搭接厚度不得超过20mm,以此避免集肤效应
发热。同理,若母线采用铜棒制作,若铜棒的直径超过20mm,则必须采用壁厚为10mm的铜管来制作,因为穿透深度以外的导体电流密度会很低,作用不大。
2. 家用电为什么不需要考虑交流电的集肤效应?
对于家用电来说,导线截面大多采用1.5到4mm²,直径很小,哪怕6mm²截面的导线,其直径也才为2.73mm,远小于50Hz交流电下的穿透深度9.3mm。据说有人理论计算家用电常用电线,其载流量因为集肤效应的影响充其量3%,所以可以忽略不计啦!
3. 多股线是可以防集肤效应的。
有人做过研究,1根1.5mm直径的圆铜线,传送100kHz 10A电流时,电流密度是直流的2.085倍,交流电阻是直流电阻的2.1倍,交流损耗也是直流损耗的2.1倍;但使用13根0.42mm直径的圆导线并联来代替1.5mm的单根导线时,交流电阻,电流密度,交流损耗和直径1.5mm的导线的直流电阻,直流电流密度和损耗相当。
以上文字,若有不足还请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