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皮肤“红肿热痛”?警惕丹毒发出的“红色警报”
夏天一到,皮肤问题特别多:蚊虫叮的包、晒红的印、过敏的痒…… 但如果突然冒出一块边界清晰的红疹,摸起来又热又痛,甚至还发烧头疼,那可得当心了,这可能不是什么不治也能好的小毛病,而是一种急性的皮肤感染——丹毒在搞事!
一 丹毒是什么? 丹毒这名字听着挺吓人,其实就是一种急性细菌感染引发的皮肤炎症,通常起病急,蔓延速度快,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局部会出现界限清楚的片状红疹,颜色鲜红且稍隆起,压之可褪色,伴有烧灼样疼痛,还可能伴有高热、畏寒及头痛等全身反应。 二 丹毒是怎么引发的? 丹毒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叫“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细菌,皮肤有小破损时,它便趁虚而入发起攻击: 致病菌通过皮肤破损处钻进皮肤后,在淋巴管网内大量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由于链球菌的扩散能力较强,感染可能会迅速蔓延,同时,细菌产生的毒素还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 三 哪些人容易被丹毒“盯上”? 虽说丹毒比较常见,以下人群尤其需要注意防范: 夏天爱出汗的人: 细菌就喜欢湿热环境,夏天简直是它们的 “繁殖乐园”。 有基础皮肤病的人: 比如有脚气(足癣)、湿疹、牛皮癣(银屑病)、静脉曲张及淋巴水肿等血管循环较差的人群; 免疫力低下的人: 熬夜、加班过度劳累,或者患有糖尿病、慢性肝病、肿瘤等,还有老人、小孩在内的免疫力低下人群会让细菌更易得逞。 小伤口不当回事的人: 蚊虫叮咬后使劲搔挠,磕破点皮懒得消毒 —— 这些小动作都可能给细菌“开门”。 四 怀疑得了丹毒?记住这 3 个关键词 01 红得“有边界”: 皮肤突发微微隆起的红斑,颜色鲜红、边界清楚,有的可起水疱,常见于下肢,且多单侧发生; 02 感觉热、肿、痛: 病变部位出现烧灼样疼痛,常伴有同侧肢体水肿及淋巴结肿大; 03 全身“跟着闹”: 丹毒起病急,患者开始即可出现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体温可高达39℃以上。 五 得了丹毒?别慌,这样处理就对了 丹毒看着吓人,但只要尽早就诊、及时治疗,是可以较快好转的: 抗感染是首要任务: 以系统使用抗生素治疗为主。由于丹毒主要由链球菌引起,青霉素类抗生素通常是首选,如青霉素G、苯唑西林等。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以选用大环内脂类、喹诺酮类或头孢类抗生素。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口服还是静脉使用抗生素。疗程一般为10-14天,具体疗程应根据病情和治疗反应来确定。 局部消炎止痛: 局部可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以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下肢丹毒患者可以多抬高腿以促进循环,减轻肿胀,局部硫酸镁湿敷及外用“喜疗妥”也能有效消肿。 处理“幕后黑手”: 反复发作的患者应注意寻找并积极处理附近的慢性病灶,如足癣、溃疡、鼻窦炎及颜面部感染病灶等。这些慢性病灶可能是链球菌的储存库,及时处理可以减少丹毒的复发。 大多数丹毒患者在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后可治愈,但皮肤可能需要几周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恢复后局部皮肤会出现脱屑和色素沉着。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感染性休克、脓毒症、菌血症等,病情危急,需及时就医。 六 夏天防丹毒,做好这 5 件小事就行 01 小伤口别大意: 注意安全,避免皮肤受到外伤,如有擦伤破损应及时消毒包扎处理,防止感染。 02 管好 “脚气” 这个隐患: 足癣(脚气)是丹毒的 “老搭档”,痒了别抓,赶紧规范用药治好它! 03 保持皮肤干爽: 夏天出汗多,尤其是南方梅雨季节时,一定记得勤洗澡、常更换衣物鞋袜,下雨天不要贪玩踩水坑、蹚浑水。 04 增强免疫力: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熬夜、过度劳累会让免疫力下降,细菌就容易 “趁虚而入”。 05 慢病患者多留心: 有糖尿病、慢性肝病的朋友应积极控制病情,平时要更注意皮肤护理,有问题早处理。
最后想说:丹毒虽然名字带 “毒”,但不是什么大病,早发现、早用药,多数在一周左右就能好转。怕就怕错把它当成“皮肤过敏”、“蚊虫叮咬”给耽误了,反而让小小细菌“闹得更凶”。 夏天皮肤出状况别硬扛,记住那句:皮肤红肿热痛—— 赶紧去看皮肤科,准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