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高温中暑伤害

1. 每年因高温中暑死亡人数

  • 全球范围:每年全球有数百人因高温中暑死亡,极端高温每年可造成600多人死亡(《2018年07月27日关注疫苗,记得心平气和,谨记中暑。.docx》)。
  • 中国部分地区数据
    • 上海市青浦区(2011-2018年):342例中暑,其中重症132例(38.6%),死亡病例未明确统计(《2022年06月07日快进入中暑盛季,记得防暑,不要牺牲啦!防暑降温文件汇总.docx》)。
    • 浙江长兴县(2016-2018年):288例中暑,重症23.6%,死亡1例。
    • 淄博市(2018年):178例中暑,重症中暑58.4%,死亡5例。
    • 武汉市(2009-2013年):1008例中暑,重症37.6%,未提及具体死亡数。
  • 死亡率:重症中暑(如热射病)死亡率高达20%-40%,若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显著增加(《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八版)OCR.pdf》)。

2. 中暑的机理

  • 体温调节失衡:高温环境下,人体散热途径受阻(如高湿环境抑制汗液蒸发),导致核心体温升高(>40℃),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职业病诊断医师复习资料.docx》)。
  • 水盐代谢紊乱:大量出汗导致钠、钾等电解质丢失,引起肌肉痉挛(热痉挛)或血容量不足(热衰竭)。
  • 循环系统超负荷:高温下心脏需同时满足散热和肌肉活动的供血需求,易导致循环衰竭(《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八版)OCR.pdf》)。
  • 细胞损伤:体温>41℃时,蛋白质变性导致多器官衰竭(如脑、肝、肾)(《职业性重症中暑16例.pdf》)。

3. 临床表现与分类

按《GBZ 41-2019 职业性中暑的诊断》分为四类:

  • 中暑先兆
    • 症状: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
    • 体温:正常或略升高(<38.0℃),短时休息可缓解。
  • 热痉挛
    • 症状:短暂肌肉痉挛(四肢、腹肌为主),伴收缩痛。
    • 体温:一般正常。
  • 热衰竭
    • 症状: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恶心、低血压、少尿。
    • 体温:常升高(≤40℃),可伴晕厥。
  • 热射病(含日射病)
    • 症状:皮肤干热无汗、体温≥40℃、谵妄、昏迷,可伴癫痫发作、横纹肌溶解、多器官衰竭。
    • 死亡率最高,需紧急救治(《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八版)OCR.pdf》)。

4. 治疗原则

  • 中暑先兆:立即脱离高温环境,休息、补充含盐饮料,密切观察。
  • 热痉挛: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口服电解质饮料)。
  • 热衰竭:物理降温(冷水擦拭)、扩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 热射病
    • 快速降温:10-40分钟内将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冰水浴、冰袋冷敷大血管处)。
    • 支持治疗:呼吸循环支持、改善微循环、血液净化(针对肝肾功能衰竭)。
    • 药物:地塞米松抗炎,氯丙嗪镇静(《职业性重症中暑16例.pdf》)。
  • 注意:禁用酒精擦拭及口服退烧药(《2000-0062-2895.pdf》)。

5. 防控措施

用人单位责任

  • 工程措施
    • 隔热(反射屏蔽减少80%-85%辐射热)、通风(增加风速)、空调休息室。
    • 露天作业设置遮阳棚(《高温作业之健康影响的认定参考指引.pdf》)。
  • 管理措施
    • 调整作业时间:日最高温≥40℃时停止露天作业;≥37℃时每日露天作业≤6小时。
    • 健康监护:上岗前及高温季节前体检,排除高血压、糖尿病等禁忌症。
    • 提供防暑物资:含盐饮料(糖盐水、绿豆汤)、仁丹、十滴水等,不得以现金替代(《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
  • 应急预案:演练中暑急救流程,配备急救药品。

个人防护

  • 补充水盐:少量多次饮水(每小时1升),补充含电解质饮品。
  • 穿戴:宽松浅色衣物、防晒帽、防晒霜。
  • 适应训练:新员工高温暴露时间从20%逐步增加至100%,7-14天完成热适应(《775-关于高温,美国与中国疾控中心分别说了些啥?.docx》)。
  • 自我监测: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立即休息并求助。

政策保障

  • 高温津贴:气温≥35℃露天作业或工作场所≥33℃时,用人单位需发放津贴(《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
  • 工伤认定:职业性中暑可申请工伤赔偿(《职业性中暑.docx》)。

6. 国内外标准与做法

  • 中国标准
    • GBZ 41-2019:明确中暑诊断分级和处理原则。
    • GBZ/T 229.3-2010:高温作业分级(基于WBGT指数)。
    • 《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保护措施。
  • 美国做法(NIOSH/OSHA)
    • 热适应计划:新员工逐步增加暴露时间,类似中国标准。
    • 监测与预警:使用热指数(Heat Index)发布高温风险等级。
    • 强制休息:高温环境下每小时强制休息15分钟(《高温作业之健康影响的认定参考指引.pdf》)。
  • 共同点:均强调“预防为主”,结合工程控制、健康监护和培训。

7. 夏季高温应对建议

  • 个人
    • 避免高温时段(10:00-16:00)户外活动。
    • 随身携带含盐饮料,穿透气衣物。
    • 车内勿留儿童或宠物(车内温度可快速升至50℃)。
  • 用人单位
    • 高温季节前检修空调设备,设置清凉休息区。
    • 组织防暑培训,普及中暑先兆识别和急救知识。
  • 社会层面
    • 社区开放空调避暑点,发布高温预警。
    • 重点关怀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

总结

高温中暑是可防可控的公共卫生问题。通过工程隔热、科学作息、个人防护及政策保障(如高温津贴),能显著降低中暑风险。重症中暑(热射病)需争分夺秒降温,并送医抢救。国内外标准均强调“预防为主”,结合热适应训练和健康监护,可有效减少死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