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园区安全管理探讨之四——过程安全的特殊性
那么,为什么过程安全这样一个概念会被提出?基于什么提出?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就没有管理安全么?为什么要设立独立的过程安全管理方法、框架和技术?
过程安全是相对于个人安全(职业安全)而提出的,是基于管理的范围来做出的。个人安全伤害范围是个体的,而过程安全的伤害结果是全过程的,是可能造成群死群伤事件的。因此,过程安全事故造成的伤害范围更广,影响更大。这虽然是过程安全的定义,但是并未反映出其特殊性。过程安全相比个人安全至少有以下两点特性,也因这两点特性造成了其管理方式的巨大区别。
首先,过程安全事故和个人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不同。个人安全事故一般伤害小(相对过程安全事故)、频率高;而过程安全事故伤害大、影响大,同时发生频率低(相对于个人安全事故)。
其次,过程安全事故往往是多环节失效的结果。因为过程安全事故的后果严重,所以为了防止这种事故发生,设置了多层的防护措施来防止其发生,并且这些防护措施还往往属于不同部门、机构和人员。因此,一般的过程安全事故往往是一个系统失效问题,而不是单个原因的。
以上这两个特性造成了管理措施上的巨大差异。
发生频率的差异首先造成了知识获取渠道的差异。中国有个词叫做“老安全”。安全人员越老越值钱。逻辑何在?安全人员见过的事故、未遂事件越多,他的经验越丰富,对于事故可能发生的机理了解得越多,从而可以发现更多的潜在的问题(隐患),从而越”值钱“。 换言之,“老安全”个人安全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但是,“过程安全”的经验如何获取?那些真正经历过事故现场、目睹了设备失效的人恐怕都九死一生,再也不想干安全这个行当了吧。
那么,过程安全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哪里?主要有两处:
这些是被最最惨痛的经验教训收集整理而成的,但是要现场管理人员熟悉掌握所有的标准,恐怕有些强人所难。
这是一种故障假设思维,是用思想试验的方法把所有可能出现的事故场景一一演绎讨论。为什么过程安全中极为推崇HAZOP方法?提出者们在HAZOP的目的中说得清楚, “找出所有可能导致设计意图偏离的危害情形”(至少这是我接受ICI的几位先驱培训时候的定义)。
想通了这层,很多现实中的现象就容易解释。
世界上的化工工艺种类繁多,人类几十年总结的标准也汗牛充栋,全部详细了解标准实为不易,所以需要设计标准和风险分析双管齐下。
炼油和成熟的大化工,工艺成熟,各条标准其实都是之前设计的经验总结,防止事故要依靠标准,但也不要忘记标准有其适用情形和范围,风险分析工具辅助于具体特殊情况的分析,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精细化工就不同了,各种新工艺新产品不可能都有标准可以遵循。因此,精细化工的工艺危害分析就更加依赖于完整的“风险分析方法”——HAZOP。HAZOP方法就是在ICI不停地研发新树脂合成工艺时创立的,对于那些新的反应甚至需要更加前端的“反应危害分析”来提供完整的风险知识。
另外,精细化工对于标准的熟悉程度也一定不如成熟工艺。一来人员不足,二来这些标准对精细化工也并不是完整的体系,而是一条条孤立的要求。
过程安全的多层管理方法,导致了过程安全管理方式的不同。
个人安全防范的基本逻辑是,避免人员暴露于风险之下。只要找出那些可能会造成暴露的隐患,消除它,那么就不会发生事故。例如,有一个剪切机有可能会在员工不注意的时候切掉员工的手指,那么识别出这个风险暴露,做一个挡板,让员工的手伸不进去,这个风险就消除了,人员就安全了。
而过程安全不同。由于事故后果严重,一定需要设置多个防护层。由于防护层比较多,各个防护层的维护人员并非同一个人,甚至同一个组织,且这些人或者组织并不直接暴露于风险之下。
例如,一个储罐腐蚀泄漏造成火灾的事故,其防护层一定有:正确的设计建造安装,设备维护保养,溢出以后的气体探测预警,周边的防爆电器和点火源控制,周边火灾应急设施和火灾预案等等。
这些防护措施的维护人员各不相同,且都不暴露于风险之下,这时候要靠现场查看判断就有些难度了,这位“老安全”就需要具备设备设计、安装维护、防爆电器、气体探头、消防、应急等多方面的知识。每个工厂都具有这样一个“老安全”,现实上有难度。
个人安全的管理可以依赖于“老安全”的现场知识,在现场巡查中找到问题,而过程安全中其实并不一定能够如此管理。那些标准相关的确实可以被有经验的现场检查找出来,而与风险评估相关的部分恐怕是难以被现场检查所发现的。
所以,这里采用的是另一个管理思路:防护措施可靠性管理。相比于国外风险评估的质量,中国报告与外国报告,尤其是欧洲的报告有着明显的质量区别。其中,最大区别就在于,防护措施记录的详细程度。而这些记录下来的防护措施就是可靠性管理的源头。
那些被列入风险评估报告的防护措施就是用于防止事故发生的根本,这些防护不论是源于标准,还是源于风险评估,都将成为过程安全管理的知识来源。
完整的防护层避免了安全管理人员变成一个掌握所有标准的专家,而应该成为一个对已经找出的防护层完整掌握的现场管理人员。
中外文化的差异也体现于此:既然是一个系统问题导致了过程安全事故,欧美倾向于总结为安全文化问题,需要提升安全文化,确保整个系统的有效执行;而中国倾向于总结为责任问题,通过强调责任驱动整个系统的落实。
两种文化,两条道路,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因为提升安全文化首先就是要领导带头示范的,最终都是希望可以系统修复存在的管理漏洞。
但是有一点不能误解了,不论是文化还是责任,都说的是需要领导重视,并不是领导拍脑袋决定如何管。过程安全由于涉及知识庞杂、标准繁多,是一个依赖于专业知识的管理系统,并不适合于如个人安全一样的现场管理。
因此,依靠总经理签字,依靠摄像头监控是提高了领导重视,但是对于管理本身,效果怕是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