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点:全国安全生产整体水平不高!第三方服务机构迎来巨变!
5月2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对安全生产进行强调: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加强洪涝、火灾、地震等灾害防御,做好气象服务,提高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时值祖国各地轰轰烈烈落实《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之际,今天,我们站在安全技术服务机构的立场,回顾20年来行业发展历程,审视现阶段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你将得出一个令自己无比震惊的结论——安全技术服务行业正一脚留在新的大门外,另一脚却已迈入新的大门里。
是的,这是一扇中国安全生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大门!
01
带血的煤!带血的GDP!至今仍回响着已经远去的哭声,这种持续了数十年的标签和现象,是幸福生活的遮羞布,也是生命尊严的警世钟。
公开资料显示:2000年以前,中国煤矿事故每年死亡上万人。2000年,从中央到地方组建煤矿安全监察体制之后,每年事故死亡人数开始控制在7000人以下。2003年事故死亡人数为6434人;2004年死亡6027人;2005年死亡5986人;2006年全国煤矿共发生事故死亡4746人。
安全生产故事不断上演的怪圈始终难解。“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3.21”响水特大爆炸事故,一起又一起特大事故将第三方安全技术服务机构推向风口浪尖。
安全技术服务行业生而伟大。我们好比医生,为企业把脉问诊、防事故于未然,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天职。不过,我们名义上干的是功德事业,但在实际上却是苟且过活,多数安全技术服务机构为了“票子”而丢了“本质”,真正为降低和消除事故而身体力行者更是少之又少。
一味满足企业客户合规达标、蒙混过关,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输出低质量报告,安全技术机构不仅成了企业欺骗政府的“帮凶”,更成了回避事故隐患的罪人。随着新技术在企业的应用,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的作用在大幅下滑。
安全技术服务行业长期的伪服务,除了行业自身不思进取、抱残守缺外,关键还在于畸形的市场。在行政监管机制下,企业达标合规成了第一位需求,很少有人费力不讨好地深咎风险隐患。在这样的生态下,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只好侥幸的挣着“报告钱”,不出事皆大欢喜,一出事也只能认命“背锅”。
02
问题重重的安全技术服务行业,变革也许会迟到,但绝对不会缺席。
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2020年2月1日强制实施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事故预防技术服务规范》(AQ9010-2019),终于将千呼万唤的安责险推向落地,标志着国家正在着力构建一个回归市场化本质,由政府引导,保险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和生产经营单位等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新机制。
在此基础上,今年4月1日国务院安委会又正式印发了《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孙华山4月2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一针见血指出:安全发展理念不牢、安全责任不落实、本质安全水平不高、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不完善等瓶颈性、根源性、本质性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全国安全生产整体水平不高。
那么再看下“三年专项整治”目标里的关键词: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完善和落实重在“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责任链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重点工程和保障机制,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强调:培育发展一批有实力的安全技术服务机构,严格实施评价结果公开和第三方评估制度,防止弄虚作假。在高危行业领域全面实施安责险制度,推动保险机构落实事故预防技术规范,切实发挥参与风险评估管控和事故预防功能。
不难发现,构建安全生产治理市场化新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国家层面破解安全生产管理瓶颈性、根源性、本质性问题的重要抓手;保险机构和安全技术服务机构作为市场化新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角,必将承担重大使命。
中国安全生产治理的新时代已来,趋势已明。站在新时代和新趋势的起点上,安全技术服务机构是时候重新给自己定位了,如果再幻想单纯靠输出低质量报告混水摸鱼过日子,显然是行不通了,回归事故预防技术价值服务本质是生存的必由之路。安全技术服务行业真正建功立业的窗口从此开启,终于可以挺直腰杆、理直气壮地干正事了!
03
市场化机制元年,安全技术服务深刻变革,第三方机构危与机并存。
低质量服务时代终结,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真正的洗牌刚刚开始!
核心风险管理能力缺失,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市场化生存面临大考!
市场需求关系急剧转换,保险机构拦路打劫,丛林法则曝致命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