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安全的历史及其与科学的联系

奥布里·C·丹尼尔斯/文

关于行为安全实践,我们似乎有太多的困惑,安全咨询顾问也不例外,大家都需要一个统一的定义。

特里·L·马西斯(2009)有篇文章说,“现实就是,行为安全像是个标签,被贴到所有事情上了,从安全激励到某些严格的、结构化的程序。这些程序中,有的多年以来不断演进,发生了变化,当时设计这些程序的安全咨询顾问,对某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也不一样了。”

21世纪初,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发布了一份文件,是这样描述行为安全的,“将作业人员行为视作几乎所有作业场所事故的原因的各种项目。”这个定义的来源,很多文章都提到过,即行为安全据称是从赫伯特·威廉·海因里希的研究开始的,那是上世纪30年代初,海因里希在旅行者保险公司任职。他的报告称,大约90%的所有事故和伤病,都是由“员工的错误”(worker errors)引起的。 

图片

由于海因里希的这个结论,即员工的错误是事故的主要原因,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公司开始因事故去责怪员工。因为这样的聚焦视角,很多早期的安全项目注重的是利用负面后果制止不安全行为。当然,工会反对这种做法。

另外一个有趣的地方是,虽然海因里希的数据将工业安全的重点放到了作业人员的行为上。但他本人,相比改变引发事故的行为,对消除安全障碍更感兴趣。

海因里希发表著作《工业事故预防:一个科学的方法》之后,大批公司开始采用更加系统化的方法分析事故数据。然而,我们查阅文献发现,他的“科学的方法”和行为没有任何关联。

海因里希的兴趣在于分析事故数据,而不是改变它。这里并不是贬低海因里希对系统性安全研究所做的贡献,但他并不在现代行为安全的发展谱系里。 

图片


早期发展

我们很难准确查明今天所熟知的行为安全是何时开始的。但能知道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初出现过一阵研究风气。1972年,戴维·K·福克斯、B·L·霍普金斯、W·肯特·安格尔开始对犹他州的一处露天矿做研究,他们发现,通过使用标记奖酬法(token economy),矿山在超过12年的时间里安全绩效持续提升。朱迪·科马基、肯尼·D·巴威克、劳伦斯·R·斯科特的研究也发现,反馈很积极,面包房工人的安全得到了加强。

贝思·苏尔泽·阿扎罗夫博士算是行为安全领域真正的开拓者。1978年,她在《组织行为管理杂志》发表了第一篇讨论行为安全的文章,篇名《行为生态学与事故预防》。

弗雷德里克森的《组织行为管理手册》中,贝思·苏尔泽·阿扎罗夫负责的那一章“从行为视角看职业安全健康”,时至今日依然是对行为安全解释得最到位的文字了。

这些也并不是行为安全领域早期阶段的全部工作。很多人还对它的发展演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行为专家、《安全管理:流程与实施》的作者麦克斯温和《安全作业》的作者盖勒,在近20年内也对行为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于“行为安全”一词的由来,是有争论的。有人说是来自盖勒,还有很多人说它来自丹·皮特森。现有的材料似乎更倾向于丹·皮特森,他在2007年去世之前,共写了17本安全相关的书,或许也是美国最知名的安全专家了。

1978年,他写了《安全管理:一个从人出发的视角》,并且引用了行为分析之父B·F·斯金纳的研究和著作。 

图片

现在可以明确的是,行为分析给行为安全奠定了科学基础。1997年,托马斯·R·克劳斯非常适宜地提出,“……行为安全这个词,指的完全就是用应用行为分析法来实现安全绩效的持续提升。”


什么是应用行为分析?

行为分析是对行为开展的科学性研究,其主要目的是发现支配行为的原则和规定。应用行为分析,就是利用基础科学发现的原则和规定来提高个人、团体、公司和政府机构的效率。用于发掘这些有效实践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

总之,行为安全是通过应用行为分析科学对作业场所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这些问题包括从董事会到一线工人的所有人员,还有设备、管理体系、作业流程、管理者和员工行为。

关于行为安全的更多内容,可以参考下面两本书:朱迪·安格纽和盖尔·斯奈德的《移除安全障碍》和奥布里·C·丹尼尔斯的《激发人性中最好的一面》。  

图片

参考资料
[1]Mathis, T.L. (2009) Managing Safety: Unions and Behavior-Based Safety: The 7 Deadly Sins.
[2] Frederick, J. (1999) Comprehensive Health and Safety vs. Behavior-Based Safety: The Steelworker Perspective on Behavioral Safety (Part 2). Remarks to the 1999 Behavioral- Safety Now Conference. Las Vegas, Nevada, October 6.
[3] Stop. DuPont, etc.
[4] Heinrich, H. W. (1931). 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 a scientific approach. McGraw-Hill.
[5] Fox, D.K, Hopkins, B.L. and Anger, W. K.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a Token Economy on Safety Performance in Open-Pit Mining.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987, 20, 215-224.
[6] Komaki, J. , Barwick, K. D. & Scott, L. R. (1978)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occupational safety: Pinpointing and reinforcing safe performance in a food manufacturing pla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3, 424-445.
[7] Sulzer-Azaroff, B. (1982) Behavioral ecology and accident preven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anagement, 2, 11-44.
[8] Sulzer-Azaroff, B. Behavioral Approaches to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505-538. Frederiksen, L. W. (1982)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anagement. Wiley. N.Y.
[9] McSween, T.E. (1995) The Values-Based Safety Process: Improving Your Safety Culture with a BehavioraL Approach. 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
[10] Geller, E.S. (1996) Working Safe: How to Help People Actively Care for Health and Safety
[11] Peterson, D. (1996) Analyzing Safety System effectiveness NY: Van Nostrand Reinhold
[12] Krause, T.R. (1997) The Behavior-Based Safety Process: Managing Involvement for an Injury-Free Culture. Van Nostrand Reinhold. N.Y.
[13] Geller, E. S. (1996) The Psychology of Saf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