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企业应急管理能力

image.png

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防控形势复杂而严峻,考验着企业对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能力。

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部分企业对突发事件引发的应急管理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随着新形势下境外安全风险新特征的演变和发展,由突发事件带来的风险逐步增加,中国企业采取“内外联动、联防联控”的快速应对机制,建立有效的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策略,构建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成为国际工程项目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迫切需要。


项目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企业的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应急预案,以及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企业在国际工程项目实施前期,应从公司和项目两个层面逐级完善项目应急管理体系,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突发事件,逐步提高应对危机和抵御风险的综合能力。特别要重视应急准备、预备和预警等基础性工作,加强项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防范能力,采取实现风险预防与应急处置、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理有机结合的方式,从企业和项目两个层面积极主动地推进应急管理工作。

一是项目前期应对所在国内部和外部的风险进行评估,特别是高风险区域国别,针对恐怖袭击、治安犯罪、战争、政变、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

二是建立和健全应急管理组织,形成层级清晰、责任明确、应急处置程序完善的管理体系。

三是加强职工应急宣教,通过国内公司资料或配合当地检疫部门,做好公共卫生事件的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与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疫情防控工作法律的普及。

四是完善应急演练方案,有针对性地合理规划开展防控疫情的相关演练。

五是配置较为完善的资源(人、财、物)投入,特别是与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应急物资资源,做好保障系统的配置。

六是建立激励系统和约束系统,通过内部检查、考核等手段,促进项目应急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


建立快速有效的反应机制


在国际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的全生命周期内,针对自然灾害、治安犯罪、战争政变、恐怖袭击、安全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等风险,应建立和健全项目应急管理体系,特别是建立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这需要中国企业在项目前期对风险进行充分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对危险识别或危害因素进行辨识,重点对项目所在国建设项目风险的发生频次、严重程度和危害程度进行风险分级、归类和评估,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项目安全管理风险等方面采取预控措施。

如在防控新冠疫情过程中,企业应针对严峻而复杂的形势,采取“内外联动、联防联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模式,快速启动防控机制。企业要在第一时间通过使领馆、中资企业协会与项目构建快速响应机制,快速开展联防联控。同时针对项目所在国突发事件的风险源制定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处置方案,快速建立企业与项目层面的联动关系,通过国内和国外的互动,进行新冠疫情在海外项目上的防控。

如中巴经济走廊轨道交通项目,在防控新冠疫情过程中,一是立即启动制度管控,结合实际制定下发防控新冠肺炎应急工作的紧急通知,包括项目各层级的人员进场计划审批表和应急管理日报表等。

二是制定应急预防措施,进一步明确隔离、工作、生活、人员接送、后勤等细节管理,从而快速从制度层面完善防控机制。

三是及时调整作息时间,按住宿进行划分,食堂实行分餐制,并应对隔离人员采用一次性餐盒。

四是以微信工作群WhatsApp巴籍人员传达群为基础,建立应急通信联络机制。

五是启动了应急防控物资采购,为项目及时配置了温度计、医疗口罩、N95口罩、医用酒精等防控物资。


建立现场排查和实时监控机制


参与国际工程项目的人员流动较为频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求企业能迅速排查掌握即将返回人员、在现场人员、正在返回途中人员的基本情况。

在防控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巴经济走廊轨道交通项目形成了“管控未回归人员、隔离已回归人员、稳定防护现场人员、采取现场排查和实时监控、加强舆情监控、确保后勤保障需求”的工作机制,对现场参建单位全体人员抓实抓细仔细排查,摸清已在现场人员和计划到现场人员数量,排查正在路途和近期到现场人员底数,实现早预判早隔离,切断突发事件的源头,从而有力地遏制风险。

对所有计划从国内返回现场人员进行严格审批,明确要求项目人员返回现场前须提前隔离14天,人员抵达现场后进行生活隔离14天。在解除疫情前暂缓审批来自疫区的员工。

加强现场监控,实行防控疫情日报制度,对项目人员返回计划、返回具体行程、现场隔离条件、已购买防控物资等情况进行实施掌控,把项目防控力量向各参建单位下沉并进行督导,加强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使各参建单位疫情防控有序开展。杜绝现场人员谎报、瞒报、漏报、迟报等情况,从而有效地组织和督导疫情防控工作。每日进行体温监控,对出现发热等症状的员工及时要求到医院进行诊治,并采取隔离和防护措施,对现场人员发热等情况进行实施监控。


建立媒体的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


国际工程项目建立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机制涉及到所在国众多参与方,包括当地政府部门、企业与媒体,在项目的建设全生命周期内,需要与他们进行定期的信息沟通与交换,并逐步与当地媒体形成合作、影响和制约的平衡关系,逐步加强公共关系领域的公关能力,增强应对海外新媒体危机的危机处置能力。

突发事件传播速度快,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大,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如果对发现的舆情风险不进行妥善处置或处理不及时,会直接影响项目与所在国业主单位、政府部门及与民众的关系,影响到企业在项目所在国长期耕耘建立的品牌和企业形象。

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巴经济走廊轨道交通项目与业主进行积极沟通,采取了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措施,并落实好疫情防控、安防与项目推进的关系,达到协调关系和树立企业形象的目的。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企业应坚持把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到第一位。

针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中巴经济走廊轨道交通项目一是有组织地对出现焦虑、抑郁、紧张和悲观失望等情绪的员工进行心理疏导。

二是加强沟通和教育培训,对突发事件发生的动态和进展进行实时和透明公开更新。

三是加强教育培训,如在防控新冠肺炎期间,收集整理应急总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手册》、国家卫生健康疾控局疫情防控组《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预防指南的通知》等资料对员工进行宣贯,及时稳定了员工的紧张情绪。

四是重视对海外员工国内家庭的关爱,实施了对防护用品的需求统计,购买和邮寄防控物资等措施。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切实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文化、价值观和综合实力的体现。在企业层面,企业应结合实际从制度、措施办法等方面提升项目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能力和水平,支持项目在所在国积极购买防护物品,开展公益活动,从而推动企业加快构建社会责任体系。在内培育负责任的企业文化,在外塑造中国企业形象,持续提升社会责任绩效。


(作者单位: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