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尾矿坝事故报告揭示技术因素导致溃坝

近日,巴西尾矿坝溃坝报告发布,专家组得出结论,2019年1月淡水河谷Córrego do Feijão铁矿石矿B-I尾矿坝的溃决是由于坝体尾矿液化导致的。

专家组由Peter K. Robertson博士(主席)、Lucas de Melo博士、David J. Williams博士和G. Ward Wilson博士组成。

高质量视频图像记录整个溃坝过程并揭示了溃坝机制。视频清楚地显示坝体滑坡破坏从坝顶一直延伸至初期坝上方。坝顶垮塌,坝趾上方坝体向外隆起。坝坡在不到10 s内崩塌,970万m3(占所存储尾矿的75%)尾矿在不到5 min内流出。坝体材料突然丧失强度,迅速变成重质液体,以极高的速度涌至下游。基于上述特征,溃坝显然是坝体内部材料静态液化的结果。突发的强度丧失表明坝体材料脆性较大。

图1 溃坝前

图2 溃坝发生5.5 s

图3 溃坝发生11 s

图4 溃坝后


此次溃坝比较特殊,溃坝前没有明显破坏迹象。溃坝7天前,无人机进行了监控,高质量视频未显示破坏迹象。同时,该尾矿坝采用的大量监测手段,如坝顶监测、监测坝体变形的测斜仪、地面雷达等,都未检测到明显变形或异常。溃坝后的卫星图像分析表明,溃坝前一年坝面出现缓慢并且连续的小幅向下形变,速率小于36 mm/a,仅在雨季出现加速形变。溃坝前12个月坝体下部测得的水平形变为10~30 mm。这些缓慢形变与尾矿坝的长期沉降规律一致,并不是溃坝的先兆。

因此,专家组针对坝体材料的组成和溃坝触发机制进行研究,发现6个技术问题是导致溃坝的主要因素:

  • 尾矿坝上游坡度过陡;

  • 尾矿库水位控制不当,库水位有时接近坝顶,导致不稳定的尾矿沉积在坝顶;

  • 设计不合理导致尾矿坝中低强度的细尾矿承受了坡面上部重量;

  • 坝体没有设置大型排水设施,导致浸润线过高,尤其是坝趾附近;

  • 尾矿中铁含量高,导致尾矿比重大,颗粒之间形成粘结。这种粘结而成的坚硬尾矿颗粒在排水不畅时脆性较大;

  • 高强度的区域性雨季降水导致尾矿粒间吸着力显著下降,进而造成高于库水位的非饱和尾矿强度小幅降低。

专家组认为,上述历史原因造成了该尾矿坝主要由松散、饱和、比重大、脆性高的尾矿组成,下游坡面承受较高水平的剪切应力,导致坝体处在临界稳定状态。实验室试验表明,触发尾矿强度丧失的应变量非常小,尤其是在尾矿本身强度不高的情况下。这些因素可能造成尾矿液化。

2016年7月该尾矿坝停止继续堆放后,降雨多年持续增加。2018年底强降雨使得非饱和尾矿吸着力减小从而强度降低,加上坝体尾矿料蠕变,导致尾矿突然丧失强度,临界稳定的坝体最终溃决。

注:该尾矿坝位于矿山附近的一个山谷中,堆填从1976年开始到2013年结束,尾矿坝坝顶高度86m,坝顶长度720m。在2019年1月发生的尾矿坝溃决事故中,据信有272人死亡,其中256人为官方确认,另外14人失踪没有找到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