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某煤矿火灾
1984年1月18日13时50分左右,日本某煤矿有明区220米传送带连接斜坑坑底附近发生火灾,下风侧巷道约450米被烧,火灾产生的烟、一氧化碳流入采煤工作面正准备采掘的上层西1号斜坑及正在掘进的420米巷道,大多数矿工迅速脱离危险,撤出井面,但仍有上层西1号斜坑的53人和420米巷道内的40人留在并下,有33人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16人负重伤。
二、事故原因分析
火灾发生地点在220米传送带连接斜坑下部的三号风门内,原因可能是:
1.第三号风门内的2台传送带的托架中,巷道口一侧托架的托辊角和因腐蚀而在焊接处附近从机架发生偏移的内侧辊座之间发生异常磨擦,使温度上升。
2.发热,导致与发热部分接触的风门内堆积的落煤蓄热着火。
3.燃烧的煤又引着由木料、乙烯树脂等构成的箱式风门,火势进一步蔓延,烧着450米长的巷道内的木料、落煤、传送带、电缆等。
火灾扩大的原因是:
(1)火灾地点附近下风向处没有设置烟检测器,根据早期发现火灾的观点,可认为监测体制存在问题。
(2)现场与指令中心的联络不充分,撤退躲避命令下达不迅速,联络、撤退指令体系等存在问题。
(3)两个灭火用管道供水系统中的一个系统供水能力不足,利用其他水源供水迟缓,灭火系统及灭火体制存在问题。
(4)因信息不足及掌握现场状态不充分而产生混乱,撤退疏散领导体制存在问题,从而造成救护工作缓慢。
三、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
1、防止火灾发生。
(1)对传送带的维修管理进行检查和再评价,必要的话增加维修管理人员。
(2)在容易因传送带偏移等引起故障的地方装偏移继电器等防止故障的保护设施。
(3)对矸等大块进行预处理(破碎),清除传送带周围的落煤、落石。
(4)在设传送带的巷道废除箱式风门。
2.早期发现、通报。
(1)根据传送带设置位置等现场的状况,合理布置维修管理人员、烟检测器等。
(2)教育所有矿工发现井下火灾时及时通报。
3.加强联络指令体制。
(1)对联络指令体制进行再检查,若有必要应增加紧急电话线路、报警联络装置。
(2)为了能使紧急时的撤退命令迅速下达,要明确信号员的权限,同时要重新对有关撤退命令的手册制作、信号员的培训等进行研究。
4.灭火。
(1)用泵抽井内涌水作灭火水源的煤矿,还要保证其他水源,以备停电时用。
(2)要合理配置灭火栓、灭火管及其他灭火设施,同时为了能正确迅速灭火,还需对灭火设施的设置位置、使用方法等进行训练。
5.退避训练及其他。
(1)假定各种事故,对已有避难所的结构(气密性)、设置位置、数量等进行检查,并对避难所的使用进行训练。
(2)对一氧化碳面罩等救生器材的性能及使用方法进行教育。
(3)为了在紧急情况下能根据情况判断撤退路线,对全体矿工进行撤离矿井的训练,并在井下主要场所标出井下路线图,使矿工平时熟悉井下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