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矿难调查:有令不行图侥幸 无辜矿工把命送

2006年11月11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巴音赛煤焦有限公司煤矿发生瓦斯爆炸,16名矿工遇难。事故发生在资源即将枯竭、正在停产整顿的矿井。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日前对这起事故作出结论:事故煤矿先后两次被要求停产整顿,但该矿拒不执行,仍然超层越界、非法组织生产,造成矿井之间相互贯通,破坏了原有通风系统,形成瓦斯积聚,由于违章作业,引发了这起特大事故。 记者了解到,乌海煤矿事故发生前,有三道关口可以防止灾难的发生,但为何三道关口仍未避免16名矿工的遇难?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有令不行图侥幸 无辜矿工把命送 巴音赛煤焦有限公司煤矿(以下简称巴音赛煤矿)前身为建立于1970年的乌达区红旗煤矿,属地方国营企业,1999年转制为股份制企业,注册资金50万元,原国有职工118人为股东。 这个煤矿有三对矿井,这次事故发生在13层井,殃及到13上二层井。这两对矿井于2003年、2002年分别由康军和潘金福承包,每年向巴音赛煤矿各交纳约24万元的承包费。 据了解,巴音赛煤矿资源已近枯竭。今年以来小煤矿停产整顿让两个承包人损失不小,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开始偷偷组织生产。 承包人康军说:“矿井明年不一定能继续生产,我就想最后再出点煤。只要安全不出事,没有被监管部门发现,偷着采点也没什么关系。” 在记者采访时,康军说从今年10月才开始偷偷生产,而潘金福只承认偷产半个月。但此次矿难的幸存者、13上二层井的炮工杨金贵说:“今年7月我来到煤矿以后,这里就一直没有停产过。” 由于13层井下已无煤可采,康军挖到了13上二层井的煤层。康军说:“新开的巷道,还没有建起独立的回风系统。没想到,事故这么快就发生了。” 正是带着侥幸,想着自己的利益,两个矿主冲破停产整顿的第一道关,非法组织生产,葬送了16名矿工的生命。 多头管理不见效 外行充数难查实 煤炭管理安全监察部门可以说是防范事故的第二道关。国家严令停产整顿小煤矿生产,巴音赛煤矿顶风违法生产为什么一直没有被发现? 承包人康军的说法值得人们深思:“每次有人来检查,趁他们在地面换衣服的时间,我们就在井下打起了密闭。检查人员下井一看,以为没有生产,就走了。他们不懂井下的事,所以不敢往深处走。检查人员一走,我们就继续生产。” 记者调查中了解到,涉及乌海市煤炭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的,有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乌海分局、乌海市及三个区的煤炭管理局和公安、供电、国土资源、工商等煤矿管理职能部门。但乌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李杰认为,煤炭监管体制不顺,各个部门没有形成一个拳头,存在协调不力的情况。 事故调查组负责人、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副局长曲来运则认为,体制不顺造成专业监管人才缺乏,整个行业缺乏专业的煤炭管理人才。 曲来运质疑:“从事煤炭监管的人不一定懂井下的生产,下到井下又看不出安全生产隐患,怎么能起到监管的作用呢?” 监控器根本不能用 瓦斯监控成摆设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乌海市着手建立瓦斯监控中心,这是内蒙古第一家试点地区。据介绍,政府和企业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到今年9月底,全市80%的煤矿基本安装了这套系统。按说,这应该是挽救矿工生命的第三道关口,可惜它并未发生作用。 据记者调查,装有这套系统的煤矿都有专门的监控室,而在乌海市三个区的煤管局又都有监控中心。乌达区煤管局监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说,监控系统设有井下电子探头,主要监测井下的瓦斯和一氧化碳浓度、送风系统的风速、主扇和局扇的开停状态。井下的瓦斯浓度超过1%,系统就会报警。另外在矿井的绞车房、井口和调度室还设有视频探头。 这位工作人员说,在巴音赛煤矿发生事故的中午一点到第二天上午七点,因系统的数据库坏死,监控器根本不能用。事实上,瓦斯探头从9月以来就一直有故障。 乌海市煤炭管理局局长赵凯在解释事故原因时认为,这套系统正在调试阶段,矿区电压不稳,设备时常损坏。煤矿监控室人员素质低,对他们进行多次培训,仍然难以掌握。况且,因为井下发生事故的地点没有电子探头,已经超出监控范围。 承包人潘金福坦言,承包矿井的这两年,每天都活得很累,最担心的就是安全生产问题。过多的停产整顿,会带来经济损失;但是如果冒险生产,矿工任何一次违章作业,都有可能造成事故。 此次事故发生后的第三天,乌海市政府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在一周内关停31家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停产整顿小煤矿。但愿这次不再有令行不止,但愿乌海矿难的悲剧不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