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禹煤电新峰一矿“10.19”突水事故案例分析

平禹煤电新峰一矿“10.19”突水事故案例分析

2005年10月19日新峰一矿东大巷水闸门以东967m处,扩修巷道时发生底板突水事故,最大突水量38056 m 3/ h,从开始突水到矿井被淹历时81分钟。

一、事故经过:2005年10月19日15时50分,-200m水平东大巷扩修时,盯面检查工发现扩砌工作面附近有4m长的拱帽冒落,而且扩砌处向后20m范围内巷道压力增大,底板鼓起,该检查工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接到汇报后,矿领导派地测科科长到现场观察并查明原因,同时命令现场作业人员撤离,当时在井下带班的两名副矿长及安检科科长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赶赴现场。16时20分碹帽塌落长度增加到8m,后方10m范围内砌体严重变形脱落,底板鼓起严重,17时18分,冒顶处底鼓高度达1.2 m,涌水量约80m3/h,矿长立即向平禹煤电公司调度室进行了汇报,平禹煤电公司总工程师紧急赶到矿上,同相关人员一起下井查看。18时20分,水量增大,涌水量约180 m3/h,矿井立即启动水灾应急救援预案,受水害威胁的人员迅速沿避灾路线进行撤离。18时38分,冒顶处底板突然一声巨响,喷出约0.6m见方的水柱,涌水量约5000 m3/h以上,已远远超出矿井排水能力(1400m3/h)。19时7分,水量进一步增大,在主石门调车站处用浮标法粗略测算,涌水量达12000m3/h以上,由于水量大、流速快和冲出的杂物使水闸门无法关闭。此时,井下其它区域人员在各级干部的带领下按避灾路线撤至地面,中央泵房大泵全部启动。19时59分,中央变电所及泵房被淹,司泵工、副井底信号工升井。至此,当班井下的472名干部职工全部升井,无一人员伤亡,从矿井突水到矿井被淹只有81分钟。

二、原因分析

突水点位于东大巷967m附近,该段巷道为砌碹支护,1999年施工,因原施工巷道断面小,对该段巷道进行扩修。

A、突水点分析

突水时,现场有人观察,突水点位置清楚。底鼓范围大、突水迅猛,突水处呈线状沿巷道展布,是一个长度大于10m的出水带。

B、水源分析

此次突水来势猛,水量大,最大突水量约38056m3/h,平均突水量26639m3/h。从突水到泵房被淹仅81分钟;距突水点3000m处的桐树张村供水井在突水后水位下降150m,该水井落底在寒武系灰岩中,由此确认突水水源为寒武系灰岩岩溶裂隙水。

C、导水通道分析

从矿井地质构造分析,井田范围主要发育有北东向和北西向的断层,岩层张性节理比较发育。-200m水平东大巷在掘进时未见到大落差断层,只见到落差不足1m的一条小断层,从附近揭露的地层情况看,出水点所在巷道下距寒武系灰岩约48m,中间为砂泥岩、石炭系灰岩互层和铝土岩,均为隔水层,寒武系灰岩含水层静水压力为3.2MPa,显然不可能直接突破。推断此次突水通道为下部岩层中的张性裂隙发育而成的垂向隐伏导水通道,这一通道应呈线状沿巷道展布。

综上所述,此次突水的原因为:魏庄断层是一区域性大断层,在出水点一带受后期应力改造,从北西向转为北东向,并由此派生出关庄正断层、DF1断层等一系列支断层及张性裂隙,因此底板岩层裂隙十分发育,受地应力不断变化影响,地下水径流较快,寒灰小裂隙慢慢形成小溶隙,长年累月溶隙越来越大,引起上覆岩层跨落,且高度范围渐渐增大,形成隐伏垂隙发育。出水点正处于转折端的地应力集中区。此次巷道扩修后,巷宽由原2.5m扩修到4m,受地应力重新分布及爆破影响,底板抗剪强度降低,承压水导高使隔水层弱化,下部灰岩承压水通过垂向导水通道涌入东大巷的底板薄弱地段,静水压力造成20多米巷道底鼓,并最终突破薄弱隔水层导入巷内,突水后,距突水点3000多米的桐树张村供水井水位大幅度下降,表明寒武系灰岩含水区域大,水力联系广。

D、专家点评:

该矿“10.19”突水灾害,从突水到淹井历时81分钟,经统计计算前7个小时平均突水量达26639m3/h,最大突水量为38056m3/h。时间之短,突水量之大居全国第三位,省内罕见。

启动矿井水灾应急救援预案,迅速果断,通知、组织人员撤退路线正确。应急救援预案切合矿井实际,预案演练到位,矿井指挥人员决策正确、坚决、果断,井下人员熟知避灾路线、撤离迅速,全部安全升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