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开县井喷事故
2003年12月23日,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罗家寨发生了国内乃至世界气井井喷史上罕见的特大井喷事故,是建国以来重庆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损失最重的一次特大安全事故。事故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下,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直接指挥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下,重庆市、开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力以赴应急救援,积极稳妥处理善后,最大限度地减轻了事故灾难影响,降低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整个应急救援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一、基本情况
高桥镇是重庆市开县西北方向的一个边境镇,离开县县城约80公里。位于高桥镇晓阳村境内的“罗家16H”井,气藏天然气高含硫,中含二氧化碳,该井设计井斜深4322米,垂深3410米,水平段长700米,于2003年5月23日开钻,设计日产100万立方米。在日常钻探过程中,该气井运行正常。
2003年12月23日21时55分,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川钻12队对该气井起钻时,突然发生井喷,来势特别猛烈,富含硫化氢的气体从钻具水眼喷涌达30米高程,硫化氢浓度达到100ppm以上,预计无阻流量为400万-1000万立方米/天。失控的有毒气体(硫化氢)随空气迅速扩散,导致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面积灾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据统计,井喷事故发生后,离气井较近的开县高桥镇、麻柳乡、正坝镇和天和乡4个乡镇,30个村,9.3万余人受灾,6.5万余人被迫疏散转移,累计门诊治疗27011人(次),住院治疗2142人(次),243位无辜人员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达8200余万元。其中受灾最重的高桥镇晓阳、高旺两个村,受灾群众达2419人,遇难者达212人。
二、应急救援和善后处置情况
12月23日晚11时左右,重庆市政府接到市安监局关于川东北矿区发生井喷的报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即责成开县县委、县政府迅速组织抢险队赶赴现场。在查明井喷事故将可能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安全的情况下,迅速采取措施:一是立即通知事故发生地的高桥镇党委政府,以最快的速度组织群众向安全地带疏散转移。二是迅速电告附近的正坝镇、麻柳乡,从人力、车辆等方面进行支援。三是一位副县长率领50多人的先遣抢险队伍立即赶往事故现场。四是做好启动应急救援系统的各项准备工作。
24日上午,重庆市委、市政府派遣一位分管副市长带领市级相关部门和专业救援队伍紧急赶往开县,正式成立了“12·23”抢险指挥部,分成前线指挥、交通控制、后勤保障、医疗救护、信息联络5个工作组,以“紧急疏散群众、减少人员伤亡”为第一要务,动员一切力量,采取非常措施,实行“分进合击,各负其责”的战略战术,各级各地迅速调整工作重点,全力以赴抓好抢险工作。整个应急救援工作大致分为疏散转移、搜救安顿、灾民返乡和安置善后四个阶段。
1.疏散转移阶段。指挥部针对毒气不断向周边地区蔓延扩散的情况,在对硫化氢的PPM浓度进行科学检测后,决定采取果断措施:将以气井为中心半径5公里范围内的群众全部转移。
根据地形和交通状况,决定将受灾群众向四个方向疏散,呈放射性状设置15个政府集中救助点。在每个救助点均安排1名县级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所在乡镇的党委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各个救助点分设医疗救治、后勤保障、治安巡逻、信息联络等工作组,每个组在救助点领导指挥下,各自开展工作。整个撤离过程有序展开,灾区的65632名群众中,32526人安置在指挥部设置的县内的15个政府集中救助点,10228人有序转移到四川省宣汉县,其余采取在当地县上工作组和基层干部的组织下,采取了投亲靠友和群众互帮互助等方式进行了安置。
24日17时30分,指挥部和钻井抢险队在专家和技术人员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了措施,对主管道进行了封堵,放喷管线实施了点火,有毒的硫化氢气体不再扩散,事态得到控制。
2.搜救安顿阶段。为了尽可能多的挽救受灾群众的生命,同时为下一步即将开展的“压井”工作做好准备,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伤亡。12月25日凌晨,组建20个搜救队进入事故现场危险区,搜寻幸存者和死亡人员;26日又组建102个搜救组,对以井口为中心、半径为5公里的近8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一步实施拉网式搜救。在搜救过程中,共调集党员、干部1.2万余名,驻渝部队、公安、武警和消防官兵1500余人,医护人员1400余人,民兵预备役2800余人。在实施压井之前共搜救出900多名滞留危险区的群众。
为保证伤员的救治,指挥部从全市各大医院抽调160余名医务人员,组成5支医疗队赶赴灾区救援;开县从各医院组织医护人员1600余人,在救灾前沿设立5个临时医疗点,将开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作为后方医院。全县各类医院和医疗点收治的因灾伤病人员达到23515人,其中住院人员2067人,住院病人中有重症病人17人,其中5人转到重庆市治疗。
灾民大规模疏散转移后,最大限度地保障灾民基本生活成为整个应急救援工作的当务之急。为了妥善安置灾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有饭吃、有衣穿,不挨饿、不受冻”的目标,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开县的16个灾民集中救助点切实做到了“五热”,即保证灾民看热脸、吃热饭、喝热汤、洗热水、睡热被窝。四川省宣汉县发挥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对开县灾民的安置提出“六个一”措施,即确保灾民“无一人挨饿,无一人受冻,无一人病倒,无一起安全事故,无一人有伤害灾民感情的言行,无一人向灾民收取一分钱”。
为保证灾民有饭吃、不挨饿,开县抽出15名县级领导带领700多名干部进驻灾民救助点,与灾民同吃同住,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指挥部先后从重庆主城区、万州区和开县周边的一些县,组织发放85363件衣服、35282床棉被、152吨大米、45.5吨面条、30.5吨食用油等救灾物资,接纳灾民的乡镇还自行组织了大批食品,保证了避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地方住。指挥部同时采取了多条措施来安置受灾群众:一是发动农村居民亲带亲、邻帮邻,将一些老弱病残人员接到当地居民家过夜。二是在县政府和乡镇政府机关、学校腾出会议室、办公室3000余间,或在院坝搭建简易帐篷安置灾民。三是县政府迅速将组织调运和发动群众捐赠的棉被3.5万床,衣服8.5万件,发放给灾民使用。
3.灾民返乡阶段。12月27日11时,施工抢险人员对“罗家16H”井的两条放喷管线实施截堵,“压井”获得成功。指挥部当即决定,整个应急救援工作的重心由组织灾民大规模疏散和生活安置转移到组织灾民返回家园,采取“五条措施”确保灾区环境安全:一是组织1000余名工作人员,对灾区内所有被毒死的动物进行清理,对动物尸体分类进行深埋或焚烧;二是组织庞大的卫生防疫队伍,对事故区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病的发生;三是由环保部门以井口为中心,建立6个流动监测站,对灾区环境、大气、地表水等指标,进行全天候采集监测;四是由卫生部门对灾区的粮食、蔬菜、肉食品等进行抽样化验;五是将灾后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的重点注意事项,印制成《灾民返乡须知》,发放到每一户灾民手中,详细告知灾民返家的八大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