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渐变伤亡之地,谁为学生的安全负责?
转载:
1
高校化工实验室渐变伤亡之地
2018年眼看就要过去,学生们都在收拾着实验室,盘算着如何辞旧迎新时,却没想到一个日常的实验竟然会让生命戛然而止。
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系学生在学校东校区2号楼环境工程实验室,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科研实验期间,实验现场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名参与实验的学生死亡。
事故发生后,该校各专项工作组迅速开展工作。据说,土建学院院长已停职检查,土建学院遇难研究生的导师停止一切教学科研工作;学校层面也深刻吸取沉痛教训,认真总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安全风险防控,进一步完善各层面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的落实和监管。
这便是典型的中国式安全事故处理手段。
难道非得事故发生后,才懂得加强过安全风险防控,完善过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吗?难道近年来高校里频发的安全事故还不足够多、还不足以引起警醒吸取教训吗?
2018年11月11日上午10时左右,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一实验室在试验过程中发生爆燃,造成多名师生受伤。 2017年3月27日,复旦大学化学西楼一实验室发生爆炸,造成一名学生手被炸伤。 2016年9月21日,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一实验室发生爆炸,两名学生受重伤。 2015年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化学系何添楼二层的一间实验室发生爆炸火灾事故,一名正在做实验的孟姓博士后当场死亡。 2015年4月5日中午,位于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一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致5人受伤,1人抢救无效死亡。 ……
校园本是象牙塔,是莘莘学子追求知识的殿堂,如今却也成了伤亡之地,稍不留神就会吞噬年轻的生命。
2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宛如形同虚设
通过网上搜索,你会发现其实每个高校的化工学院都会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制度内容基本包含了对消防安全、用电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仪器设备安全等各方面的详尽要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的安全管理制度都形同虚设。
实验室里进行试验的学生基本没有佩戴防护眼镜、安全鞋,有时候甚至连安全服和手套都没有,更别说佩戴防毒面具了。
实验室中基本没有放置危险化学品的防爆柜,即便是甲类、乙类化学品也都被直接放置在储物架中或实验桌的物架上。
没有专人会对实验室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培训,没有人会对实验室安全进行定期监督检查。
多数学生都不会被教育在使用新的化学品前需先阅读MSDS,了解它的危害;没有哪位学生会被教育设备仪器操作中的潜在危险。
……
这次爆炸事故的北京交通大学,也有着详细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其中,第五章 “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第三十四条写道:
‘贮存:存有危险化学品的实验室必须有专人负责,必须向所在学院、保卫处和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提交存放危险化学物品的详细清单。各有关学院(系、部)、保卫处和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等职能部门要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危险化学品必须存放在条件完备的专用仓库、专用场地或专用储存室(柜)内,应当符合有关安全规定,并根据物品的种类、性质,设置相应的通风、防爆、泄压、防火、防雷、报警、灭火、防晒、调湿、消除静电、防护围堤等安全设施,并设专人管理。存放区域应设置醒目的安全标志。’
实际管理情况呢?
据目前网上传闻,在这次爆炸事故中离去的3名学生的导师李某在实验室里堆放了大量的易燃易爆炸危险化学品,其中包括30桶镁粉、40袋水泥(每袋25kg)、28袋磷酸钠、8桶催化剂、以及6桶磷酸钠。
如果属实,导师李某和该校的实验室安全负责部门对这起事故有着直接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完全是在实验室里埋了定时炸弹。
3 化工外企的安全管理体系或是高校的取经之路
知名化工外企与民企的公司文化中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对于员工安全与健康的重视程度。这个重视不单体现在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还表现在公司管理层及每个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习惯中。
杜邦的安全管理体系便是化工行业的标杆。杜邦的安全管理体系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成为员工的日常行为准则,是因为它每天都给员工进行安全教育、监督、检查,每时每刻都把安全放在所有工作中的第一位。
每个入职的新员工,首先受到的培训是安全培训。直线领导会把杜邦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详细讲解,然后让新员工熟悉工作中需要用到的仪器设备的操作及潜在风险。只有当所有安全培训完成后,新员工才能正式开始实验。
部门的例行会议中,首先汇报的事情不是研发项目的进展,而是实验室安全和5S整理。每个员工都要指出实验室里潜在的危险行为,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对实验室所有化学品和仪器进行合理的整理整顿。
公司专门设立EHS安全部门,每两周都会给员工开展安全教育,每月都会对各个实验室进行监督检查,并向全公司公布每次的检查结果,指出各个实验室里存在的安全问题。
员工即使发生了轻微的安全事故或者把化学品泄漏在地面上,都会被EHS部门要求进行详尽的事故报告并作为案例对全公司员工进行安全教育。
在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中,你会发现杜邦的员工都慢慢地养成了以下的安全行为:
进入实验室,必然佩戴防护眼镜、安全鞋和安全服。
上下楼梯会手扶扶梯
上车后的第一件事永远是先系安全带(不论坐的哪个位置)
实验室工作时一定不会奔跑
发生安全事故,首先给直线领导汇报
住酒店时需要清楚安全通道在哪里
……
中国这几十年一直在讲“拿进来“,高校是否也应该学习化工外企的安全管理体系,把实验室安全落实在日常工作中,而不是在每次发生实验室伤亡事故后才提出要深刻吸取沉痛的教训。
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失去了就再也没有了。如果高校每次都是在发生伤亡事故后才痛定思痛,是否已经为时已晚?后续再多的事故处理工作,又怎能抵得上失去的生命?中国的学术科研本来就路漫漫而修远,孤独而又清寒,若还得不到安全的保障,那么这些胸怀科研热情的年轻人将会怎样的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