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汛|宁静冰河下也有凶险

连日来,

随着气温不断下降,

黄河封河态势平稳、持续推进。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

截至12月29日10时,黄河封冻长度达到631.3公里。


受持续冷空气影响,

黄河宁蒙河段封河长度加快发展,

冰凌厚度增厚,

漫滩面积和堤防偎水长度增加;

中游河段流凌密度增加;

下游河段也将可能出现流凌,

黄河防凌面临的危险因素有所增加。

凌汛

凌汛是中国北方河流特有的现象,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黄河凌汛是我国冬春季节最突出、最主要的汛情。


其危害分为三类:

一是冰塞形成的洪水危害,通常发生在封冻期,且多发生在急坡变缓和水库的回水末端。

二是冰坝引起的洪水危害,通常发生在解冻期,常发生在流向由南向北、纬度差较大的河段。

三是冰压力引起的危害。



历史上,凌汛决堤导致洪水泛滥成灾,多次给沿河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1933年,黄河内蒙古蹬口县段凌汛决口,300余里一片汪洋,冰积如山,水势汹涌,淹没了很多村庄;

1966年冬至1967年春,达拉特旗的柳林圪梁大队民堤、杭锦旗的史三河头牧业坝决口成灾;

1980年冬至1981年春,刘家峡水库在解冻期运行较好,但内蒙古部分河段不仅弯道河段卡冰结坝,而且在顺直河段也发生卡冰结坝,为历年罕见,以贡格尔、大树湾、九股地、李三壕的冰坝壅水最为严重,其水位超过1964年伏汛洪峰时水位,大树湾高出历史最高洪水位半米多,致使贡格尔、李三壕防洪大堤串漏决口成灾。


每年的防凌工作都如同一场人与冰的“决战”。


在与黄河“相处”的过程中,人们也在不断积累经验。

图片.png

初期,研究者认为冰凌是产生凌汛的主导因素,因而以破冰的方法来进行防治。

人们通过打冰、撒土、破冰船、炸药爆破、炮弹轰冰、飞机投弹炸冰等方式,并总结了相对成熟的破冰经验,即首先注意掌握冰情预报,选择破冰时机,以在快开河时破冰最为有效。早破冰遇气温下降又复冻结;晚破冰则失去机会。
当河道长,冰量大时,还要选择可能形成冰坝的重要河段,如在浅滩、急弯、堤距、狭窄等处破冰。

自1960年三门峡水库和1968年刘家峡水库建成运用后,黄河上、下游的防凌措施,便由破冰为主发展到以调节水量为主、破冰为辅的阶段,采取两岸涵闸分水、分洪区滞蓄、展宽堤距等措施调节凌汛期河道水量。

如今,随着江河的梯级开发,有足够大的水库库容,开始逐段拦蓄冰水,调节河道水流、温度等,采取更多措施解决冰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