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财政部OFAC对“中国茶壶炼油厂”与港口制裁事件全解析——从数据到逻辑,拆解制裁风暴背后的深层博弈与影响
转载。
进入2025年以来,美国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以涉伊石油业务为由,对中国数家"茶壶炼油厂"(Teapot Refinery)和港口码头运营商实施了一系列制裁。以下是相关典型制裁事件的回顾及主要企业的制裁详情(慧和规提供):
2025 年 3 月 20 日 :美国 OFAC 宣布对 8 家中国企业和 1 名中国个人实施制裁,核心目标是山东寿光鲁清石化有限公司,指控其购买了价值约 5 亿美元的伊朗石油。同时,制裁还涉及 19 个实体和船只,这些实体和船只被指控为伊朗 “影子油轮舰队” 的一部分。
2025 年 4 月 16 日 :美国 OFAC 将山东胜星化工有限公司列入制裁名单,声称该公司购买了价值超过 10 亿美元的伊朗原油,其中包括从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旗下的一家幌子公司购买原油。
2025 年 5 月 8 日 :美国 OFAC 对河北鑫海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及山东省三家港口码头运营商实施制裁,理由是这些实体涉嫌购买或协助运输价值数亿美元的伊朗石油。
这些制裁公告中提及的“茶壶炼油厂”,是中国中小型民营炼油厂的代称,主要分布在山东等地区,独立于国有大型石油企业(如中石化、中石油)运营,因其设施规模较小、结构简单而得名。据不完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原油进口中茶壶炼油厂占据20%的比例,以及产能约占中国总炼油产能的五分之一。
然而,正是这些中小型炼油厂和港口,却在中美博弈中成为了美国制裁的重点目标。它们与伊朗石油行业建立了怎样的隐蔽联系?制裁又将对中国能源行业和国际能源贸易格局产生何种影响?本文将为您揭开这背后的层层迷雾。
一、美国为何将“茶壶炼油厂”列为重点制裁对象?
(一)伊朗石油出口的主要买家
美国对伊朗实施“极限施压”政策,试图切断其石油出口,但伊朗对华石油出口量却持续攀升,2025年2月达到每天174万桶,较上月增长86%,创2024年10月以来新高。中国是伊朗石油的最大买家之一,山东地炼由于进口渠道灵活,部分企业曾通过第三方贸易商间接采购伊朗原油,成为美国重点盯防的对象。伊朗石油、天然气和石化产品出口商联合会主席哈米德·侯赛尼承认,伊朗石油出口的90%以上流向中国市场,仅2024年6月通过马来西亚海域运往中国的伊朗原油就达每天145.6万桶。这种高度依赖使得“茶壶炼油厂”成为伊朗经济命脉的关键一环。
(二)挑战美国石油美元霸权
美国通过美元结算和SWIFT系统构建了全球石油贸易的金融控制体系,任何绕过美元结算的交易都被视为对美元霸权的威胁。而中国“茶壶炼油厂”与伊朗的贸易主要采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或易货贸易方式,2024年中伊石油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比已达65%,2025年进一步提升至83%。这种“去美元化”趋势严重威胁了美国通过石油贸易维持的金融霸权。
(三)制造中美贸易谈判的心理威慑
2025年5月,中美将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经贸高层会谈,这是特朗普政府单方面挑起关税战以来的首次高层线下接触。然而,就在中方代表启程前往瑞士的前一天,美国财政部宣布对河北鑫海化工集团和山东三家港口码头运营商实施制裁。这种“边谈边打”的策略,旨在向中方展示美国的制裁能力,形成心理威慑,迫使中国在谈判桌上做出妥协。
(一)运输路径
影子舰队与船对船转运。伊朗原油通过“影子舰队”和船对船转运(STS)的方式秘密运往中国。这些“影子油轮”大多由老旧船只组成,经常关闭自动识别系统(AIS)以避免被追踪,或更换船只名称、注册地等信息制造混淆。伊朗原油先在马来西亚附近海域进行STS转运,更换船只身份后,再以“马来西亚产”的标签运往中国。山东东营港则从2024年起,接收多艘由“影子舰队”船只运输、逾100万桶的伊朗原油。这种“灰色地带”的运输方式,使得美国难以准确掌握伊朗对华石油出口的具体数据。
(二)金融结算
人民币为核心的非美元结算体系。2024年中伊签署为期25年的能源合作协议,涵盖石油、天然气、新能源等领域,总金额超4000亿美元。在这一框架下,两国石油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比例显著提升,从2024年的65%增至2025年的83%。部分交易还通过易货贸易进行,如“石油换商品”模式,进一步规避了美元结算。这种金融创新不仅保障了能源贸易的连续性,也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三)企业结构
多层次公司架构掩盖交易来源。被制裁的“茶壶炼油厂”,如鲁清石化、鑫海化工等,通常通过香港或第三国的壳公司(如Astrid Menks Limited、Canes Venatici Limited)与伊朗石油出口商对接,这些壳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存在复杂的股权关系。伊朗则通过幌子公司(如与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相关的公司)向中国出售原油,形成双向的隐蔽交易网络。
(一)深层逻辑
能源问题作为地缘政治工具。美国选择在中美贸易谈判前发动制裁,表面上是针对伊朗石油贸易,但深层原因是美国试图通过能源问题干扰中国谈判立场,迫使中国在贸易问题上让步。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直言:“中小炼油厂购买伊朗石油为伊朗政权提供了主要的经济生命线。”这种表述背后,是美国将能源贸易视为地缘政治工具的战略思维。美国试图通过制裁中国“茶壶炼油厂”来切断伊朗石油贸易的关键渠道,进而对中国的能源供应链施加压力,从而在中美贸易谈判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二)全链条打压策略
美国采取了“全链条打压”策略。从炼油厂到港口码头再到运输船只,形成生产→运输→销售的全方位制裁网络。2025年3月,美国首次将制裁矛头指向中国“茶壶”炼油厂,制裁了8家中国企业和1位相关自然人;4月又将山东胜星化工列入SDN清单;5月进一步扩大制裁范围,包括河北鑫海化工集团和山东三家港口码头运营商。这种逐步升级的制裁策略,旨在形成威慑效应,迫使中国企业在能源采购和贸易中做出让步,从而影响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稳定。
四、制裁对国内行业和国际能源格局的影响
(一)国内行业影响:推动整合与升级
1. 低价优势与盈利能力
伊朗原油通常比国际市场价格低8-12美元/桶,这使得山东地炼能够以低成本进口原油。2023年中国从伊朗进口的原油占总进口量的13%,这种低价优势对利润率本就微薄的“茶壶炼油厂”尤为重要。制裁导致部分企业面临出口下降、美元结算受阻、国际融资渠道收紧等问题,但大多数“茶壶炼油厂”主要市场在国内,与美国连接点较少,且已建立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等替代结算渠道,因此制裁影响相对有限,更多是原油进口成本上涨(更复杂的规避渠道成本)和出口销售受限(韩国和印度因制裁影响减少或停止进口)等经营上的困难与挑战。
2. 行业整合与技术升级
2025年1月,由于新税收政策和关税调整,中国多个独立炼油厂宣布停产或计划停产进行维护,预计将进一步加剧行业整合。山东省政府也在推动成立炼化能源集团,整合中小炼化能力。部分龙头企业如东明石化、利华益等已发展到千亿级规模,开始向“炼化一体化”转型,延长产业链。恒源石化还发展高端聚烯烃,新建装置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这些变化表明,制裁压力反而加速了中国炼油行业的技术升级和市场重构。
3. 战略石油储备与进口多元化
中国通过扩大战略石油储备和进口多元化应对制裁风险。2023年,俄罗斯超越沙特成为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而伊朗、委内瑞拉等国的石油也通过非美元结算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还在扩大战略石油储备(SPR),以缓冲可能的供应冲击。这种多元化策略使得美国制裁难以有效切断中国的能源供应。
(二)国际影响:加速全球能源贸易格局变革
1.“去美元化”趋势
中伊石油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比已达83%,伊朗与俄罗斯也达成石油换商品协议,规避美元结算风险。这种趋势正在动摇美国通过石油美元维持的金融霸权。全球央行持有美元的比例在2023年降至58%,创近30年来新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反思对美元的依赖。
2. 多边机制反制美国单边制裁
中俄伊通过本币结算体系已绕开美元完成83%双边贸易,伊朗石油人民币结算占比突破40%。伊朗积极参与金砖国家扩容谈判,寻求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并与土耳其、印度等国建立能源合作机制,构建反制裁联盟。欧盟此前已通过《阻断法令》抵制美国单边制裁,这些多边机制正在形成对美国石油霸权的挑战。
结语
美国对中国的能源制裁,表面上是针对伊朗石油贸易,实则是其遏制中国能源供应链自主性的战略手段。然而,制裁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反而加速了中国能源供应链的自主性和多元化,推动了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重构。未来,中国将继续深化与伊朗等国家的能源合作,推动全球能源贸易格局的变革,为多极化世界的到来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