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甜蜜的灾难,上万吨蜜糖爆炸,21人被包裹到窒息
有人说波士顿的夏天是甜的,据说每逢夏季有雾的日子,码头区的旧建筑中还能闻到一股若有若无的香甜气味。
听起来似乎很甜蜜,但这份甜蜜却比砒霜还要毒!
▲大糖蜜灾(图源:百度百科)
今天要讲的这起事件源于100年前的“大糖蜜灾”,这是一场真正的灾难,很多人命丧当场,和甜蜜一点也扯不上关系。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1919年1月15日正午,位于美国东北部的城市——波士顿迎来了异常的好天气,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寒冷的冬季是在零下十几度的,但奇怪的是这天气温骤然上升,达到了零上4℃-5℃的温度。
突然的回温,也让饱受寒冷折磨的居民们放松了心情,天气良好,人们悠闲地走出家门散步,晒太阳。
突然轰的一声巨响,一道10多米高、还散发着滚滚的热气的滔天巨浪袭向城市的众多行人和建筑,声音之大,犹如火箭呼啸腾空,瞬间淹没了波士顿北部的整条街道。
▲事故还原示意图(图源:百度百科)
这是位于肯尼广场附近的商业街529号的一个高约15米,直径约27米,存有230万美式加仑(相当于870万升)的糖蜜罐爆炸了。
由于事情来得实在太过突然和迅速,很多人都没反应过来,就被粘稠的液体包裹窒息而死,而多座建筑也被爆炸的冲击波给击毁。
▲事故还原示意图(图源:腾讯网)
据目击者描述:糖蜜罐倒塌时发出了巨大的响声,铆钉乱飞,倒地之后的轰鸣如同一列火车经过。
2.5-4.5米高的糖蜜波以56千米/小时的速度,造成了200千帕的压强。
巨浪毫不留情地涌向大小街道,在糖蜜波浪席卷下,波士顿高架铁路系统的一个站台被摧毁,一辆刚好经过的火车因此不幸脱轨。
▲被冲垮的高架铁路(图源:百度百科)
好几个街区浸在60厘米-90厘米的糖蜜液体中,正如作家斯蒂芬·普利奥描述的:
齐腰深的糖蜜覆盖了整条街,形成着漩涡,冒着气泡。哪里都有东西在挣扎着,分不出那是动物还是人类。偶然有人从这粘稠的东西里拼命挣扎出来,才说明那里还有生命…… 大量马匹像粘在粘蝇纸上的苍蝇一样死去,越是挣扎,就陷得越深。无论何等样人,都遭受着同样的厄运。
《波士顿环球报》报道中提到“人被爆炸造成的猛烈气流卷起来,扔到了数英尺外。”
有些人被空气卷起的各种残骸击中,一辆卡车被糖蜜波卷起,扔到了波士顿港。
会游泳也是徒劳,人们在黏液里连行走都困难,何况这还是高温的蜜糖。
▲被糖蜜覆盖的波士顿街区(图源:腾讯网)
这场意外的灾难共淹死、闷死、砸死和高温烫死21人,还有150多人在此次灾难中受伤,大量马匹和动物死亡,有些人甚至因此而失聪,还有的人因为吸收了过量的糖浆,身体落下了永久性的疾病……
这场“甜蜜的灾难”持续了3小时才稳定下来,那一刻,整座城市都弥漫着死寂的香甜。
▲爆炸现场(图源:百度百科)
据幸存者安东尼·迪·斯塔西奥回忆,自己在和妹妹从学校回家路上遇到了糖蜜海啸,他当即就被卷起,糖蜜灌入了他的喉咙,他无法说话,当时他听到妈妈在喊着自己的名字,却因为喉咙被窒息的糊状物粘住而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的三个姐妹正看着他,安东尼躲过了一劫,而其他的人就可能没有那么幸运了。
最初的糖蜜波浪过去之后,咳嗽成了这一住宅区最常见的后遗症。
▲糖蜜爆炸事故示意图(图源:腾讯网)
波士顿糖蜜灾难发生时,美国海军有一艘军舰正在波士顿港停泊,船上正在接受训练的116学员和1名助理指挥官,迅速赶往现场救援,他们在齐腰深的糖蜜中艰难穿行,救援幸存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糖蜜的温度越来越低,变得越来越粘稠,糖蜜变粘稠以后,大家就更加难以在其中穿行了,不过,他们还是营救了不少幸存者。
▲救援人员在搜救,糖蜜已经漫过膝盖 (图源:百度百科)
▲救援现场(图源:百度知道)
不久以后,红十字会和越来越多的军人也赶到了现场,救援活动持续到了夜晚。
这时的糖蜜粘度急剧增加,紧紧粘住触碰到的任何物体或地面,给救援工作又带来新的困难。
随着夜晚气温骤降,有些地方的糖蜜已经完全冷却了,救援人员就算看见了幸存者,也很难顺利走过去,而幸存者如果不幸被糖蜜洪水包裹了全身,就会被冷却凝固的糖蜜封锁,窒息而死,他们临死前垂死挣扎的狰狞之态触目惊心。
▲糖蜜爆炸事故中的死难者(图源:百度百科)
残酷的景象犹如活生生把人和动物做成活体标本,固定在糖浆做的半透明琥珀中,远远的救援人员只能看见有物体在挣扎,却难以分辨是动物,还是人类……
整个的救援活动持续了4天才结束,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了1亿美元。
大约300名参与者用了两周时间清理爆炸后的街道,人们用沙土去吸收糖蜜,然后用盐水冲洗清鹅卵石、街道、建筑物、汽车和住房上的糖蜜。
▲志愿者在清理街道(图源:百度百科)
作为食材的糖蜜为何有如此恐怖的杀伤力?
说起糖蜜,大家可能并不熟悉。
糖蜜不是蜜糖,这两者是有区别的,糖蜜是用甘蔗或甜菜制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黏稠状副产品,是一种黑褐色且相当黏稠的半流动液体。
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等糖类占总质量的一半,是当时美国的标准甜味添加剂。
▲桶装朗姆酒(图源:百度百科)
糖蜜在烹饪食物的过程中,可以代替糖浆、蜂蜜;在工业上,糖蜜可通过发酵产生乙醇,这对于喜欢朗姆酒的美国人来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传统原料。
另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对于无烟火药的需求激增,美国糖蜜产量的80%被用来生产工业酒精,作为生产无烟火药所需。
而这场甜蜜到忧伤的灾难正是因此而引发。
一百多年前,波士顿是著名的朗姆酒产地,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的火热,炸药订单量也激增,看到了商机的美国工业酒精公司(U.S. Industrial Alcohol),便开始一船一船地海运大量糖蜜回国,大肆敛财。
糖蜜多了,储存是个大问题。
于是,美国工业酒精公司便在波士顿全城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建造了一座高达15米、直径27米、可容纳950万升液体的钢结构储罐用于存放糖蜜。
▲糖蜜钢结构储罐(图源:腾讯网)
战争的确让这个公司发了大财。
1918年11月11日,也就是距离事故爆发的两个月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战争的余温还没有完全退去,当时的美国又颁布了一项重要决定,那就是足以引起美国全民惊慌的禁酒令,将在一年后实行。
没了战争,又来了禁酒令,这对美国工业酒精公司来说简直是“喜从天降”!
喜从何来呢?
禁酒令执行前的这一年必然是酒类抢购的最火热时期,美国工业乙醇公司则恰好利用这段时期,积攒着大量的糖蜜酿造酒精,甚至在一年后,他们也能拥有充足的原料,到时在背地里偷偷生产,再经由黑市卖出也是血赚一波。
▲战争结束后美国颁布禁酒令(图源:百度百科)
不管怎样,先把糖蜜积累起来似乎都只会赚不会亏。
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这个巨型的钢罐装载了越来越多的糖蜜,其实钢罐总共使用了29次,不过只有四次几乎是满的,而这第四次注满两天后就发生了灾难。
爆炸前几天和建造时的很多因素可能诱发了这场灾难!
首先是建造不合格,负责监督建造储存罐的阿瑟·杰尔负有责任,当时为了赶工期,项目在没有做任何测试问题的情况下,就草草结束了存储蜜糖大钢罐的建设。
有报道中指出:当一名工人把钢壁上的钢铁碎片作为潜在危险的证据带到财务主管办公室时,他得到的回应是,“我不知道你想让我做什么,钢罐还站在那里”。
▲爆炸前的糖蜜钢罐(图源:爱历史)
然后是使用不当,因糖蜜存储量过多,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大钢罐已经产生裂缝,有糖蜜从裂缝里漏出。很多当地孩子都拿着罐子,偷偷跑去接漏出的糖蜜吃。
再后来是管理问题,得知钢罐裂缝后,工业酒精公司的操作实在离谱:他们为了掩饰缺陷,竟然让人把罐子的外壁,刷成了糖蜜一样的棕色,这样有裂缝糖蜜漏出,肉眼也看不出来。
最后,突然的升温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气温突然升高,糖蜜发酵产生的气体激增,糖蜜在罐中本来缓慢的发酵速度迅速增加,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大大提高了储存罐中的压强,最终撑爆了钢罐,引发了这场史上最离奇的灾难。
这场事故造成的原因繁多,各种客观与主观原因共同影响形成了这场“甜蜜海啸”。
所以证据的收集与审判过程也持续了长达五年,听取了超过3000位证人的证词。
虽然最终这家利欲熏心的公司最终被判处62.8万美金的罚款来补偿那些受到伤害的人们与家庭,但无论如何灾难已经酿成,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再也抹不掉那段“甜蜜”的痛苦记忆。
▲爆炸后的储罐区(图源:百度百科)
如今,糖蜜储存罐的位置已经变成了一块运动娱乐区和一座公园,在公园入口处的一块标记牌上记载着这场灾难,也见证着这段历史。
▲现在的公园(图源:腾讯网)
▲公园门口的牌匾(图源:腾讯网)
正如马克思说: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
因为利益与欲望,人们不惜铤而走险,但漠视安全的背后往往引发的是一场场更可怕的灾难,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
虽然这场灾难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但是影响并没有结束,据说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在天气温度较高时,仍旧会闻到一股糖浆的味道。
只是这种闻起来令人感到愉悦的味道,在这里飘散时引发的却是人们对生命的反思与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