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四起特大亡人火灾,亡896人

1、三角衬衫厂火灾,147人死亡

三角衬衫公司厂房位于纽约城华盛顿广场上的Asch大厦的第八、九、十层,该大厦是阁楼式,在当时属于最典型的建筑风格。工厂共有500多名员工,据报道它是纽约市该行业中最大的公司,员工大部分是年轻女子,其中很多人都是新近移民到美国,她们每周在杂乱的厂房中工作6天。纽约市当时的法律规定,建筑物超过11层,就要使用石料地板和金属窗框,Asch 大厦只有10层高,故而使用木质地板,木装饰和木质窗框,但这也只是该建筑火灾隐患的一部分,工人们每天面对大大小小的火灾危险而都毫不知情。本来,楼层面积为1万平方英尺(929平方米)的建筑要求每层有三个楼梯间,而该建筑只有2个,建筑师很庆幸他得以通过许可要求,因为该建筑还有一条室外疏散楼梯,可与每层楼的窗户相通,但这条通道终止在第二层而不是地面。当时的劳工法要求在可行的条件下,工厂大门应向外开启,但Asch 大厦的建筑师声称这不可行,因为该建筑物门口处的阶梯太窄,所有的门只能向里开。劳工法同时规定,在上班期间,工厂的所有大门都应保持开启状态,而报载当时该公司通常锁闭大门,以便于时刻掌握工人的动态和防止偷窃行为。在该公司,制衣产生的碎布经常性地堆集在地板上,到发生火灾的时候为止,这样的碎布已经有2个月没有清理了,在最后一次清理中,共有2252磅的堆积物。

工人们拥挤在Asch 大厦最高的三层中,通往太平门的走道又窄又挤,在门和电梯的前方还设置了隔断。1909年,保险公司的一名消防检查员曾建议该公司上班期间保持所有的门呈开启状态,并进行火灾演习,业主却不以为意。

 

1911年3月25日,快下班的时候,8楼的一个工人注意到从一个碎布桶里有烟冒出来。这种事情并不罕见,但是这一次尽管管理人员企图以水扑救,火焰却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蔓延。火焰从碎布堆蔓延到裁剪工作台,又引燃了工作台上方悬挂的成衣,很快火焰烧尽了木地板的饰线、缝制工作台、各种隔断,蔓延到天花板,8楼的工人向门口冲去,一个门是锁闭的。当工人们最终设法把锁打开,门又是向里开启的,惊恐万状的工人们拥堵着,使最前面的人更难把门打开。最后,他们打开了门,冲向了楼梯,但是有些人摔倒在第七层,随后的人拥成一团,堵塞在楼梯处。一个在街上发现了着火现象的警察跑上楼来看到这种状况,在他的帮助下,大约125名工人从该处疏散。其他的工人拼命地跑向电梯,但是电梯已被10楼的公司行政人员抢先占用了,并没有在第八层停下来。当电梯第二次停靠在8楼时,工人们蜂拥而入,有的甚至踩在了其他人的身上。电梯往返多次来抢救10楼和8楼的工人,以至于电梯操作员因烟气和疲劳最终晕厥过去。

8楼有些工人爬出了窗户,设法到达那条狭窄的室外疏散楼梯,至少有一人跌到楼下,其他人下行到6楼,从一个窗户里又返回建筑,再从室内楼梯疏散。在8楼,有一部电话和10楼的行政办公室相联,一个工人曾向10楼报告了火灾,故而10楼有人通过电梯进行疏散。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初电梯没有在8层和9层停靠的原因。第十层的大部分工人逃到了大厦顶部,被相邻建筑物的人们救出,所以虽然在10楼大约有70名工人而只有一人死亡。

9层的唯一的电话是通过10楼转接的,而10楼竟无一人想起来把火灾通知9层的工人。9层有大约260名工人,同样地,工作台面占据了楼层的大部分面积,离开工作台的唯一方法是先要走到建筑的最北端。坐在南端的工人必须经过所有的工作台面才能到达太平门所在的区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碰到阻碍通道的椅子、柳条框及其他物件。当下班铃声响起时,一个工人想走下楼梯回家,他发现8层已是一片火海。这是9层的工人中第一个发现火灾的人,情急之下,他只顾得继续向前走。当他想到回去通知楼上的同事时,已经太晚了,火焰挡住了回去的楼梯。9层其余的工人们直到火焰烧到窗户时才发现火灾,大约150名工人冲向一个出口,其中100多人从边道逃生,其余的工人冲向另一个出口,但是这个出口是锁闭的,有些人冲向室外楼梯处,由于拥挤和火灾产生的热气,室外疏散通道已经从建筑主体上脱落,几尽坍塌,有人从它上跌落下来,尸体掉在下面的院子里。许多工人又拥向电梯,使劲按电梯按钮,但是电梯中已挤满了8层和10层的工人,因而有些工人跳入或被推入电梯井。少数人从缆绳上滑下,站在了电梯车箱的顶部。由于忍爱不了灼热和烟气,许多人爬出窗户,径直跳下去,他们身体的冲击力是如此之强,不仅冲破了消防救护网,而且在混凝土地面上砸出了坑。消防队很早就达到了现场,但是除了对建筑外部进行冷却之外,其他的无能为力,因为他们的消防车只能扑救最高为七层的建筑火灾。这场火灾最终共有147人死亡。

 

几乎是火灾一结束,纽约市民成立了安全委员会,该委员会成了一个为争取新法令得以通过而努力的主力军,这些法令强制工厂和其他建筑提高其安全性。1911年6月,纽约行政长官创立了纽约州工厂调查委员会,详细检查所有工厂的安全生产状态,并拔专款从事该项工作,同年十月,通过一项名为Sullivan-Hoey的法律,该法律使纽约市防火署得以成立,这是美国政府部门中的第一个防火署,同时扩大了消防长官的职权。

 

 

 

2、椰林夜总会火灾,492人死亡

1942年,美国波士顿最有名的椰林夜总会发生火灾。这次火灾中有492人死亡,正如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一篇社论所言,“必须采取行动防止另一起椰林火灾的发生,当时也肯定应该有人能采取行动来防止这一起火灾的发生。”

当时NFPA的长期技术秘书兼生命安全委员会秘书的Robert S. Moulton,写下了一篇关于此次火灾的报告并广为流传,以下的大部分素材都来自于这篇报告。

该夜总会是一个带地下室的单层建筑,始建于1916年,最初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之后该建筑又进行了几次扩建,并改变了舞池上方的屋顶形状。1942年,椰林夜总会在以前的建筑基础上又扩建了百老汇鸡尾酒酒吧间,该酒吧间是一组砖混建筑物,高度从两层到三层及一层半不等,与原来的主体建筑之间,由通往更衣、休息室的走廊和门道连接。

原始建筑的地下室包括旋律酒吧间,是鸡尾酒酒吧间的另一营业区域。旋律酒吧间的隔断是由外包轻质墙板的轻质木框架构成,并非真正的墙体。该酒吧间的装饰物包括彩色纤维材料、墙上的人造皮革以及顶棚上的包装布料,另外,酒吧间和用餐/歌舞大厅里还摆放着各式仿真的椰子树,用椰子壳制成灯具,线路隐藏在“树叶”里。这些装饰品都具备声称其为阻燃物的报告。

出口不畅。在旋律酒吧间只有一个明显可见的出口,这是位于一个楼梯尽头的一扇门,它通往一楼的一个狭窄的走廊,走廊之后才是门厅和正门入口;在楼梯靠近旋律酒吧间的这一端还有一扇门,从那条狭窄的走廊通往室外的街道,这个门配有专用于紧急情况下的五金件,但却是锁闭的;酒吧间的另一扇门通往室外的一条小巷,但被酒吧间的隔断封死,并且门也是锁闭的。

根椐作家Benzaquin在其名为《大屠杀》的书中所述,还有一条走廊从酒吧间通往厨房,但看来只有酒吧间的员工才知道这条走廊,因为走廊的门经过装饰,不知情的人根本就看不出来这儿原来确实有扇门。但是,当地消防官员在火灾前的检查报告中也把它算作一个疏散出口。其他许多门也同样是锁闭的,有些是向里开启的。许多窗户被隔断遮挡,椰林夜总会的正门门厅则被一个旋转门阻塞。

不断增大的客容量。官方对该夜总会的客容量的要求是600人,没有人确切知道11月28日晚这个夜总会里共有多少顾客。非官方的估算显示大约有1000名,作家Benzaquin叙述说侍者在不断增设更多的桌子,供更多的顾客使用。

过度拥挤在当时的夜总会并非不正常(可能现在也是如此)。这是商业,建立夜总会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顾客越多,利润就越大,Moulton说他被告知这个夜总会常常爆满,尤其是周六晚上。根据Benzaquin的说法,该夜总会正在申请一个新的执照,以允许在新增的鸡尾酒酒吧间另外再安装30张固定的凳子,但在申请批准之前,凳子就已经安装好了,因为他们认为很顺利就可以得到批准。

也许这种想法是合乎情理的,该市的执照签发处的一个成员事后在消防局举行的听证会上作证说,椰林夜总会在没有进行任何确定其是否符合法规要求的听证会的情况下,就得到了最初的执照并通过了后续的几次年检。

12分钟的火灾。Benzaquin 在他的书中描述说这场火灾只持续了大约12分钟,火灾发生于旋律酒吧间,可能是一个侍应生在挪动仿真椰树上的一只灯泡时,不小心由手中的火柴引燃的。在官方的火灾报告中,这起火灾至今还归类为“原因不明”,但是就象Moulton在报告中所说的,相对于疏散出口的不足和可燃装饰物的大量使用,火灾的确切起源变得真得不那么重要了。

由消防局长的报告可知,火焰沿着装饰吊顶的下表面,立即蔓延到整个的旋律酒吧间,借助于可燃装饰物,火焰到达并沿楼梯上升,通过相连的走廊一直烧到门厅处,烧穿入口,进入餐厅和夜总会的其他区域。

 

当大火开始迅速蔓延,人们的恐慌随之而起,旋律酒吧间的大多数顾客冲向楼梯,这儿有他们唯一明显可见的出口,其中许多人就死在楼梯上。这些经过楼梯从这个位于地下室的酒吧间逃生的人们,在试图到达出口的途中死亡,尸体堆积在走廊里,如果那扇通往外部的走廊门没有锁闭的话,许多人也许有可能得救。

在一些敏捷的员工的指引下,一部分顾客通过那扇不易发现的通往厨房的门从酒吧间逃了出来,还有些人通过那扇通往外部小巷的门逃生。有人试图逃往主楼,但由于火灾的灼热而未能实现。有一些人打碎地下室的窗户逃进一个院子,另外一些人在一个巨大的冰箱中找到了避难之处。

Moulton写到大约100人死在百老汇酒吧间通往夜总会的入口处,此处距起火处,即旋律酒吧间约190英尺(58米),他报告说火灾发生时大约有200人身陷正门出口处的旋转门。旋转门的最大作用是减缓通行速度,火灾发生时这扇旋转门恰恰就堵塞了疏散出口。

 
 

3、天使少女学校火灾,93人死亡

1958年,芝加哥天使少女学校火灾中,可燃内装修材料是导致火灾蔓延的原因之一,一个走廊中的木饰边和位于侧翼一建筑中的教室的可燃吊顶为火灾提供了燃料。

本应避免的问题。NFPA对这场火灾的调查报告指出,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疏散设施不足。就因为这个事前完全可以避免的问题,造成了90名学生和3名修女的死亡。

当时NFPA火灾记录部门的管理人Babcock和一名工程师在NFPA的指示下对这场火灾进行了调查。一年之后,Babcock写道:“我从过去和现在一直都知道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建筑设计都出自于如何保护学校的目的,确保学生和教师的火灾安全。虽然法规的细化和改进是必需的,也无疑会真得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消防工程一直是在摸索着寻找答案,实际情况是,确保火灾中生命安全的实际方法已经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且都是以多年来一直使用的合理的消防工程原理为基础的,但人们却往往并不采用这些方法。”

只有一个防火分区。1953年,这个学校的两层楼建筑经改建,与另一个老的、两层楼的、砖木混合的建筑物,通过一个两层的、砖混的附属建筑相连,NFPA对这场火灾的报告指出,该建筑只形成了一个防火分区,形成原因是敞开的楼梯以及北翼建筑与附属建筑之间所砌筑的隔墙上的门低于消防标准要求。

除了位于北翼建筑前方的两个楼梯间,学校的楼梯间都是敞开式的。那些在第二层上封闭的楼梯间里,使用了达不到标准要求的防火门,并且火灾时这些门都是敞开的,因为北翼建筑第二层的走廊的三个楼梯间都通过一个普遍过道相连,第二层楼上教室内的学生在火灾时实际上没有可以疏散出去的通路。

起火点。大约下午2:25,学校通常放学前的半个小时,火灾发生于北翼建筑后楼梯间底部的可燃物。二层一个教室的学生按惯例把垃圾拿到锅炉房焚化,她们2:30返回教室,说她们闻到了烟味。她们的老师通知了邻近房间的另一名老师。这名老师走出去找校长,当时没有找到校长,两个老师就带着她们的学生,走出建筑物来到教区教堂,此时烟气在二层走廊上已经达到了与人头平齐的状况了。两个老师在教堂安排好自己的学生之后才有一个返回学校,启动了火警信号。

学校的看门人发现了烟气,便跑到教堂告诉那里的员工打电话向消防局报警,显然,这名员工在报警前还耽搁了几分钟,消防局报告说大约2:42,才接到大约15个报警电话中的第一个电话。

火灾的热气和烟吞噬了烟囱似的楼梯井,以蘑菇状冲过了二层的走廊,终于引燃了走廊里的可燃装饰材料,火灾产生的热量冲破了教室门上方巨大的玻璃横楣,热气和火焰进入教室内。

逃生和未及逃生的人们。火警铃号一响,第一层的学生们就通过五个楼梯离开了建筑物,附属建筑第二层和南翼建筑中的学生的疏散受到烟气阻碍,这些烟气是经过第二层的隔墙上的敞开的门蔓延过来的,后来不是看门人就是一个消防员关闭了这扇门。

北翼第二层的学生的疏散就没有这么容易了,他们穿过走廊到达楼梯间的过程受阻于浓重的烟气和热气,有一些学生从教室的窗户跳下,另外一些人被消防队用梯子救下,许多人死在教室里,有些就死在她们的课桌边上。

 

 

 

4、贝弗利山超级夜总会火灾,164人死亡

1977年5月28日,贝弗利山超级夜总会发生火灾,在这场发生于该俱乐部——自称为“国家的秀场”的公共娱乐场所的火灾中,共有164人死亡。NFPA对这场火灾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以下大部分信息都来自于当时的调查报告。

火灾前的现场情况。贝弗利山夜总会在肯塔基的南根塔地区是很有号召力的一家夜总会,宴会、舞会、系列娱乐表演、时装展示会、婚礼、婚礼接待、商业会晤等都可在夜总会的“18”个功能性房间里举办。18上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这是用以广告的数目,实际上夜总会有五个餐厅,一个大型的歌舞厅,一个名为“斑马屋”的小型功能房,以及一个大酒吧。其中三个餐厅可以用可折叠的隔断分成更小的房间。火灾发生当天在“斑马屋”内有一个婚礼招待会,婚礼舞会在大约晚上8:00结束,按时间安排,表演者应在8:30左右去歌舞厅为客人们表演。歌舞厅内估计有1200到1300名客人,这个数目是规定的安全客容量的3倍,数名顾客事后说桌子被挤在一起,桌子之间狭窄的过道里塞满了椅子,当时夜总会总共大约有2400名到2800名顾客。

报警延误。在8:45到8:50之间,几个员工在已人去室空的“斑马屋”里发现了火灾,火灾起于一个隐蔽着的空间,火灾调查人员据此推测起火原因可能是电气所致。

员工通知了夜总会的女招待,同时也有人跑出去找管理人员。两名经理试图用灭火器把火扑灭,侍应生和招待员从旁协助,结果徒劳无功。其中一个经理最后跑到女招待那儿让她通知疏散顾客,这时已是9:00了,有人在一分钟之后才通知了消防局。

在发现火灾和员工报警之间,大约延误了15分钟,在疏散工作中这种延误是致命的错误,同时,由于员工没有接受过消防训练,所以似乎对疏散程序也有一定程度的迟疑。而在开始通知顾客进行疏离的时候,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发生了,根据火灾后肯塔基警局所作的讯问,侍者们当时的本能反应是要对自己所服务的客人负责,他们径直走向在附近或在其他包房里的属于自己服务对象的客人告诉他们离开,但他们却觉得没必要对其他的客人负责。通常表演进行的时候,歌舞厅就与夜总会其他部分用活动隔断分隔开,并且没有侍者或其他员工在厨房或餐厅之间穿行或站在餐厅包房的座席间提供服务。这就意味着为歌舞厅服务的员工当时没有发现其他员工正在奔跑着通知顾客疏散,更没发现发生了火灾,所以他们对迫在眼前的危险全然不知。这时,有一个刚离开歌舞厅的侍应生在去餐厅工作的时候发现了这一切,于是他便决定得赶紧采取行动。

反应敏捷。在这个侍应生决定承担起疏散歌舞厅里的顾客的责任的时候,他显示了自己的勇气、冷静和机智,当他知道发生了火灾便跑过从歌舞厅通往餐厅的走廊,往“斑马屋”处看去,发现烟正从紧闭着的门的顶部冒出来。他迅速告诉一个酒吧男侍离开现场,自己旋即转身跑向了歌舞厅。到了歌舞厅后,他告诉侍者打开房门,这名侍者也移开了走廊里的分区绳和接待牌,以便指引顾客们排队向建筑物另一处的花房行进。

那名侍应生接着走进歌舞厅,敏捷地爬上正在进行表演的舞台,拿起麦克风,向顾客们喊话,在灾后调查中他这样说:“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向客人们指示出口标志的位置,我这样说:‘我要你们大家都注意看那个出口标志,我要你们看大厅的另一边,那里还有另外一个出口标志。我要我左侧的客人从我正指给你们看的出口处离开,我要我右侧的客人从另一个出口处离开……建筑物另一边的一个小房间里着了火,……我认为大家不用感到恐慌,不要冲撞拥挤……你们必须马上离开。’”

他事后说显然有些人看他的样子似乎以为他疯了,但有些人确实开始疏散,这场火灾共有164人死亡,大部分都发生在歌舞厅,我们无法知道如果当时没有这位侍应生的见义勇为,还有多少更多的人会遇难。

当这个侍应生再返回走廊时,看到烟气正向自己拥来,故而他折向另一出口。他说:“总共3个门,有一个还是锁闭的,我试着用肩膀撞开它,但没成功。”

人为因素。灾后的询问表明,毫不奇怪地,最初时人们普遍都没有把火灾看得很严重,火灾初期的大部分疏散都进行的很顺利,部分原因是人们都平静、从容地按顺序行进,也许有些人当时甚至还不相信一场大火正在形成。

当浓烟和灼热降落到正试图离开歌舞厅的客人们的头顶上时,这些人才突然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有些人开始冲撞和拥挤,有些人被绊倒摔在地上,他们的身体堵塞了出口,一名消防员报告说他看到人们叠成两三层高。

引起死亡的原因。火灾沿夜总会的主要走廊迅速蔓延,歌舞厅的顾客没有及时得到疏散警示,疏散通道得容量不足,歌舞厅里人员过度拥挤,这些都是促使员工和顾客未及从这场火灾中逃生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当时的《生命安全法规》包含了对所有这些因素的条款要求,详析如下:

建筑结构。A类公共场所的客容量是1000人以上,贝弗利山超级夜总会的客容量是2375人。按当时的法规要求,象它这样未做防火保护的建筑物是不允许用作A类公共场所的,而只允许用作C类场所,即客容量是300人以下(按现在的法规要求,这样的建筑物可用作A类,但整个建筑必须配备喷淋系统)。

疏散出口的数量。如果按每个单位出口宽度100人来计算出口数量,该夜总会应有27.5个出口单位,而实际的数字是16.5。第二层上的出口不具备法规要求的构件,歌舞厅由于本身就是个A类公共场所,故而应拥有4个疏散出口,但却只有3个,而且事后证明夜总会在疏散门的紧急用五金件上又加了链子和锁。另外,出口标志不当,例如一扇通往走廊的门看上去就象墙板一样,其上没有设置出口标志。

通道阻塞。歌舞厅座席之间的过道上放置了椅子,桌子安排得很靠近,过道上太多的椅子和物件使其净宽度大为减少,餐厅外的后台上储有大量桌椅,影响了通往两个出口的楼梯。

封闭楼梯间。公共场所建筑内的垂直开口应该封闭,夜总会“镜廊”里的旋转楼梯既未封闭也未设消防保护。

内装修。1976年的《生命安全法规》要求任何公共场所的所有疏散设施里的内装修都必须是A类,也就是说,其火焰传播速度指数在0-25之间,而夜总会“镜廊”和南北向主走廊里的装饰材料的这个指标超过了25,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许多因素都是35年前椰林夜总会的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