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矿区“7.9”运矿卡车火灾17人死亡事故案例分析
2000年7月9日4时40分,在二矿区井下1138—1118分段的斜坡道岔口处发生一起运矿卡车失火事故,事故导致17人死亡,2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188万元。
一、事故经过
2000年7月9日零点班接班后,卡车运输工区9号车司机赵某下井同维修工一起修理9号车,到凌晨1时许,检修的车仍不能正常投入使用。赵因无活可干便步行到1150计量室,遇到12号车司机王某,王得知赵的车没修好便将12号车借给赵某。约凌晨2时,当赵某拉完第7车矿后,看到车上的温度表已达到170℃,便驾车到1138—1118水平的斜坡道岔口处熄灭发动机,发动机熄灭后,他看到发动机右后脚下面着火,就取下车上的灭火器灭火,没有灭掉,就找到5号车范某,两人各拿了一个灭火器灭火,结果有一个灭火器是空的,还是没灭掉。赵又到一工区找灭火器,之后,先后有许某、刘某、范某等人员到现场帮助灭火,都未成功。5时20分,许某用电话向矿调度室做了汇报,赵因看到巷道内烟很浓,并感到头痛无力,便乘罐出井,但未向有关部门报告。
事故发生时,1118中段作业点共有施工人员59名。5时30分,临夏二建六队值班长孔某在1118中段5号溜井焊钢模时,发现有烟从溜井上面下来,就跑到6号道躲避。发现6号道也进烟后,即组织人员往2号道有通风井的地方跑。但有许多人不听指挥和制止,反而往1118—1138斜坡道跑,造成17人窒息死亡,2人重伤。其余40人相继撤离到FV1通风井处而脱险。
二、事故原因
1、由于12号运矿卡车油管接口存在渗漏现象,发动机工作时间长,排气管温度过高,经长时间高温烘烤,渗漏的油在启动机周围形成可燃气体,再启动时,因磁力开关触点或启动机搭线产生火花点燃可燃气体,燃烧中油箱油管内压力增大,造成断裂,油料泄漏,遇明火燃烧发生火灾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2、安全教育不够,当时井下1118中段作业的59名施工人员,均是外来施工人员,对井下安全撤离通道不熟悉,缺乏应急避险和应急逃生技能知识。在火灾发生时又不听指挥,盲目撤离是造成事故扩大的主要原因。
3、井下运输安全管理不严,车辆检查维修质量达不到安全要求,埋下安全隐患。9号车司机赵某与12号车司机王某违反规定私自换车,使12号车长时间连续工作,造成发动机周围因温度过高,且该车检修质量差,油管接口渗油,埋下了火灾隐患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4、司机操作不当引发火灾,且不立即报警延误灭火时机。而司机赵某发现卡车温度过高后,未按照停车不熄火、用叶轮扇风冷却的规定进行降温,而是停车熄火,在温度没有降到安全临界点以内的情况下再次启动,因电火花点燃可燃气体,形成火灾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5、未按规定制定和实施矿井灾害预防和应急计划,防火安全措施不到位,井下巷道安全标志设置不符合规定,火灾发生时,井下通讯联络不畅,多出灭火器材不能使用,事故地点附近五消防栓和其他灭火设施,地面消防车因外部尺寸大进不了事故发生地点也是导致事故扩大的重要原因。
三、防范措施
1、进一步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各级领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真正把安全生产 法规、制度、措施、规程等落实到每个基层和每个作业人员,形成有效预防事故的管理机制。
2、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改善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完善包括通风系统、通讯系统和防灭火系统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配备必要的救护、急救装备和器材,按规定设置矿山安全标志,以增强抗御灾害和事故的能力。
3、要依法编制和实施以防止火灾事故为重点的矿山灾害预防和应急计划,及时检查和治理事故隐患,防止火灾事故的再次发生,切实做好各类事故的防范工作。
4、加强对外包施工队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企业要对外包施工队的安全资质进行审查和从业人员上岗资格的清理整顿,安全资质达不到要求的不准承包工程;承包施工队要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依法培训作业人员,对安全管理松懈、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要限期停产整顿,愈期达不到要求的要依法取消其承包资格,对达不到培训规定的作业人员不准上岗作业。
四、事故教训
“7·9”事故是继“11·21”事故之后二矿区井下火灾造成的又一次特大伤亡事故,究其根源主要是职工不熟悉发动机在高温情况下应停车降温而不是停车熄火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造成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假如当时当事人发现发动机温度高,停车不熄火,采取用叶轮扇风冷却进行降温的措施,就不会有铲运机失火的事故发生,即便发生了火灾,如果当时建立了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并通过培训教育和演练,使井下作业人员熟悉掌握逃生自救常识、安全疏散和撤离路线,或应急救援队伍及时到达事故现场,扑灭火灾,疏散和引导被困人员撤离,这17条生命肯定是完全可以挽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