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前卫斜井“5. 11”瓦斯煤尘爆炸事故

陕西省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前卫斜井“5. 11”瓦斯煤尘爆炸事故

1975年5月11日8时11分,焦坪煤矿前卫斜井101工作面9号硐,放炮引起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死亡101人,轻伤15人,直接经济损失48万元。

一、矿井概况

前卫斜井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市区以北34 km处的焦坪矿区,是由铜川矿务局自筹资金于1970年土法上马简易投产的小井,开采范围为焦坪煤矿东背塔平硐井田西翼边界,该井井田走向长度850 m,倾斜长度1 400 m,面积1.2 km2年生产能力15万t。

矿井为片盘斜井开拓,上下山开采,采用“吕”字形硐室采煤方法,放炮落煤,锚枰支护(硐室工作面为临时木支柱),陷落法管理顶板。主采侏罗纪4-2号煤层,煤质牌号为不粘结长焰煤,平均厚度2~8米,倾角3°~6°,煤层厚度稳定,结构简单,有自然发火倾向,发火期3~6个月。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粉砂岩及砂岩互层,破碎易冒,底板为黑色泥岩。全井采用两班生产,一班停产工作制。1975年5月11日发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以下简称“5·11”事故)后,停产检修,于同年8月恢复生产,至1983年6月全井开采完毕而报废,累计采出煤量277万t。

矿井地质基本属于一个向西开口的簸箕状小向斜,其北部、东北部分布15条正断层,落差一般在1~2 m。其中落差8.8 m的一条断层,位于井田东北部,附近形成无煤区。井田西部,因受断层、褶曲构造影响,煤厚骤减为1~2 m。井田水文条件简单,无含水岩层;地面沟壑干枯,井下无淋水现象。

矿井属中央并列式通风方式,主井进风,副井及三岔窑斜井排风,其中副井安装28 kW、14 kW和11 kW三台局扇并联运转,三岔窑斜井安装11kW、5.5 kW局扇各一台互为备用,总进风量1 350 m3/min。煤尘爆炸指数48. 3%,瓦斯为一般涌出形式,属有煤尘爆炸危险的低瓦斯矿井。

二、事故发生区状况

“5. 11”事故发生在该井东五区域的二采区上山,火源位于101采面9号硐掌头采场,爆源位于上山运输巷二部带式输送机的中段(即第三变电所以上61m处)。上山运输巷斜长800 m,为采区进风巷道。该巷首端设40 kW刮板输送机一台,中段设2台带式输送机,最上端设2台22 kW刮板输送机。总回风巷与上山运输巷平行布置,作采区排风之用。

该采区101采面9号硐长90 m,为采煤工作面。10号硐和102待采面均为掘进工作面。这3个采掘面设局扇通风,且均位于采区的浅部。

5月11日零点班,该井采掘面没人作业,仅有部分工人在主斜井维修井巷。二采区上山101采面9号硐的八点班爆破组,提早进入工作地点,采用煤电钻打眼,凿炮眼16个,一次装药分次放炮。事故发生时,八点班作业人员已人井,而且处于尚未到达工作面的行走途中。

事故区当时仅有的防灾措施,一是安排日常的瓦斯检查,但执行较差;二是运输机巷安装水管、喷嘴,供转载点除尘,但未坚持使用。事故地点9号硐未采取任何防尘、防灾措施

三、事故发生经过及救灾过程

1.事故发生经过:5月11日零点班,主斜井维修人员嫌井筒风大,要求停止扇风机运转。经井口领导同意,于1~6时,将副井的28 kW、14 kW风机停转。当班瓦斯检查员李克重晚下井两小时,入井后在105工作面溜子头睡了1h,仅在二采区上山运输巷3号风眼以上的进、回风巷及105工作面上、下风巷等4处检查了瓦斯,并提前1h升井。

事故现场调查,101采面9号硐爆破组于6时半人井,打眼装药后,8时11分放第6炮时,引燃硐内积聚瓦斯,冲击气流和火焰波及上山运输巷,造成沉积煤尘飞扬,在距第3变电所以上61 m处引起煤尘爆炸。爆炸气流沿进回风巷双向冲向进回风井,矿井通风、运输、供电、排水系统全遭破坏;上山运输巷560 m支护被摧毁,且以爆源为中心,支架背向爆源而倒伏;2500 m运输大巷80%的支架倒塌;井下100人全部死亡,另一名工人在爆炸后入副井,也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井口附近的15名工人受轻伤。惨重的事故,致使全井停产3个月。

2.救灾过程:事故发生后,省煤炭厅、市、局领导于9时30分赶赴现场,成立抢救指挥部,组织160多名救护队员和130多名职工、医护人员抢险救灾,附近驻军也派员支援。国家计委的章萍、当时的煤炭部副部长邹桐和省委副书记肖纯,也先后赶到现场,指导救灾。

救灾中,首先恢复通风。救护队员一部分修复通风设施,一部分抢救搬运遇难人员。边探查边深入。由于运输巷基本未冒,且事故后未酿成火灾和连续爆炸,故经过57 h的抢救,便将遇难人员全部运出井外,矿井通风系统基本得到恢复。

事故发生后,吴保忠等5名工人由副井进入井下,自发救灾,吴保忠中毒倒地(经救护队员抢救脱险),其余4人立即撤出井外。还有一名救护队员在105工作面溜子巷探查时,擅自取掉口具讲话,致一氧化碳中毒,经抢救脱险。

总之,整个抢救过程紧张有序,但也发生了上述的一些失误。

四、事故发生原因分析

1.酿成事故发生的条件:

(1)技术装备先天不足,埋下事故隐患。首先是该井采用局扇群作为主要扇风机使用,便利了擅自停风行为;其次是瓦斯检测手段单一,在瓦检员空班漏检后,丧失及时判别积聚瓦斯险情的可能;三是防尘无“治本”能力,“治表”措施也残缺不全,致井下干燥煤尘堆积飞扬。

(2)安全技术管理混乱,发生事故势在必然(详见后“导致事故发生直接原因”)。

(3)井口领导忽视安全,为事故的发生开了“绿灯”。事故发生区毗邻原新华矿小窑采空区,不慎贯通引起瓦斯异变。事故发生前的1974年2月、4月,二采区上山曾因此两度积聚瓦斯,浓度都在10%以上。对此未引起警觉,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未从根本上治理安全技术管理混乱状况。

2.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1) 101采面以硐室法采煤,局扇供风极不合理;擅自停转扇风机;二上山3井风眼风门敞开使风流短路和局扇发生循环风,造成瓦斯积聚。

(2)井下不洒水,喷雾长期不用,导致干燥煤尘堆积(其中二采区上山运输巷溜子头尘厚达0.7 m)。

(3)放炮员违章作业,部分炮眼不封泥,封填煤块纸屑;已封泥的,封泥量也仅为10~30 mm;且一次装药分次放炮,引起放炮引燃。

(4)瓦斯检查员空班漏检,提前升井丧失察觉事故隐患的可能。

五、事故教训

1.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安全第一方针,生产、安全技术管理必须规范化,安全教育必须制度化。

2.“一通三防”是煤矿生产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3.要不断改善安全装备,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4.必须完善分区通风,隔爆等防灾限制性措施;救护队员要加强训练,提高战斗力。

六、事故后采取的对策措施

1.及时调整了矿、井口两级领导班子,加强了安全工作的领导。

2.培圳考核放炮员,做到持证上岗,按章作业。

3.严格通风管理制度,明确不得任意停转扇风机,加强设施管理,保证井下所需风量,消灭循环风,防止瓦斯积聚。严格规定采面未形成通风系统不准回采。

4.严格执行瓦检员井下交接班及检查、汇报制度,杜绝空班漏检、弄虚作假。

5.成立防尘小组,完善防尘洒水系统,各转(装)载点及回风设置喷雾坚持使用,定期冲洗井巷,指定专人定期检查维护防尘没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