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十年来中资企业海外安全管理方式的转变
转载。
自2015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企业大规模出海已经快十年了,据中国外交部统计,从2011年至2019年,境外注册中资机构从1.8万家增至近5万家,海外承包工程项目突破3000个。
应该来说,过去十年是中资企业海外安全管理的飞速发展和向前迭代的十年:过去的中企海外安保靠三五个保安拿着几杆烧火棍(枪)守大门的3G安保模式(3G:Guard+Gun+Gate) 已一去不复返了,与此相对的多层次、深度化、预防为主的海外安全管理防范体系正成为主流;大多数中资企业已经充分意识到“事后响应”的灭火应急响应式管理方式的不足,海外安全管理正快速向“关口前移、事前预防”转变;如今的企业安全管理者更感兴趣安防体系(硬件+软件+人,流程+制度+预案)搭建和完善,而不是针对某个安全措施零敲碎打式的升级;而传统的出了事通过关系帮助解决,实在不行等待依靠国家力量出面摆平的心态已开始转变为企业积极利用外部专业商业资源来主动化解风险、解决危机的新模式;与此同时,海外运营的企业更注重风险前置管理,在国家的主导下,安全风险评估已成为企业前往海外投标或施工运营项目必须履行的第一步;海外安全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则从过去”裸奔“或“能省则省”转变为海外中资企业需要将投资额或合同额的一定比例(如普通国家为3%~5%,极高危国家为15%-20%)为安保体系建设固定支出 。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目前与西方(特别是英美企业)在海外安全管理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但这种差距更多的是我们在管理经验和人才方面的差距。西方国家在几百年前就开始出海殖民掠夺,他们在海外资产利益保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经验,对于风险管理和海外安全管理也相比我们有更清晰的认知,而且西方人特别擅长将经验提炼成理论,将理论归纳成体系,将体系升级为标准(游戏规则);随着西方几百年来不断向外扩张,其海外利益版图不断扩大,这也促使了西方海外安全管理职业人才的培养发展的源源不断,后劲十足;很早之前,不少西方国家的教育机构就开设了“安全管理/海外安全”的相关专业和学科;而过去我们则对海外安全知之甚少,目前市场上具备专业知识、海外经验、懂管理、能使用流利外语的中国籍高级海外安全管理人才非常缺乏,管理人员更多是仅凭自己的直觉或对安全的朴素的理解来管理海外安全风险,体系化和标准化海外安全防范管理的学科理论几乎是空白,直到近几年,国内有一两所大学才开设了海外安全管理专业,且大多尚处于摸索阶段。此外,我们还必须要承认最难转变的还是人的思维,大部分海外中资企业在这方面都经历了反复曲折,甚至还付出了血的代价,不少传统海外安全管理思维模式还亟待转变。
不管如何,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和迭代,中资企业海外安全管理已经有了可喜的变化,中资与西方企业在海外安全管理方面的对比不再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差距,而更多的是类似西式”牛排“和中式”土豆烧牛肉“在口味上的差异,再难为这两者排个名次。
相对西方全球标准化,流程化的管理模式,中式海外安全管理智慧还更多地体现为将中西方安全管理理论融会贯通后执行,扬长避短,兼容并包,同时考虑到国家运营的安全风险差异,文化差异、人的差异,进行针对性因地适宜的灵活管理创新。其实,很多中资企业遵循的安全管理原则与西方安全管理思维都有异曲同工之处,举例来说: “预防为主,不预则废”其实就是西方风险管理所强调的Risk Prevention & Mitigation的概念;”生命至上、以人为本”其实就是'People is the most important asset & Duty of Care'的中文表达;”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全员参与”实际就是西方强调的企业安全管理文化的体现。此外,除了加强内控风险机制建设外,很多海外中资企业也非常注重维护与东道国政府、公共安全部门、私营安保力量、当地社区等关系,通过改善外部经营环境来降低外部的安全风险。
这十多年来,海外中资企业通过不断借鉴西方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和不断试错,如今已逐渐走出了属于中国的特色管理的道路,海外安全管理领域也终于有了中国人的一席之地,不少行业的头部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华为等等已成为了中国在海外安全管理方面的标杆。如果在实际落地过程中,执行力能再强一些,口号和形式主义再少一点,相信中资企业的海外安全管理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我们中企在海外安全管理领域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对自己管理方式的一份自信,要努力为国家的海外利益保护、企业繁荣发展、保护员工生命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