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科技助力风险减量-巨灾风险管理

转载。

引言


今年七八月间,受台风“杜苏芮”“泰利”影响,我国暴雨区域集中,全国共出现7次暴雨过程,并造成严重损失。与此同时,保险企业的赔付也出现激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8月15日,河北等16个受灾地区保险报案26.6万件,估损金额97.6亿元。如何将科技手段应用于含自然巨灾的保险,有效助力风险减量,是各地灾情下颇受关注的议题。本期文章也将围绕这个议题展开讨论。

哪些险种会受到自然巨灾的影响?

自然巨灾是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损失,对区域或国家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事件,主要包括:地震与海啸、洪水等。

常见的险种中,含有自然巨灾风险的险种主要有:企业财产保险、工程保险、机动车保险,农业保险。

企财险中,地震保障通常作为附加险承保,洪水和台风在主条款中就是可以保障的。

工程险中,国内主条款一般承保地震、洪水和台风责任。

至于车险,新的机动车示范产品的车损险主险保险责任增加了机动车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保险责任,当然洪水也是保障的,河南洪水损失大部分为车险损失。

农业保险也是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成本保险行业《示范条款》中,基本将所有可能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与意外事故都囊括进了保险责任中,保险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内涝、风灾、雹灾、冻灾、旱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意外事故以及病虫草鼠害等。

所以地震、洪水、台风也是可以保障的。

除了传统的险种含有地震、台风、洪水的保障以外,近些年专门的定制的巨灾保险也越来越流行,一般是以指数保险的方式进行,也会受到自然巨灾的影响。通常是各级政府做的巨灾指数保险,针对不同的自然巨灾,比如地震、洪水、台风设置一定的触发标准,一旦达到,则会触发赔付,至于是否有发生实际损失,则不一定。这样有利于快速的理赔。

自然巨灾相关保险为何需要进行风险减量?

(一)幅员辽阔,自然灾害多且危害大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我国地跨多个气候带,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类型多、灾害后果严重,并且易发生巨灾的区或分布着中国70%以上的城市、50% 以上的人口。灾害一旦发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巨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逐渐上升趋势。据民政部统计资料显示,近十年来,由于各种自然灾害,直接导致我国经济损失1000亿多元,同时受灾人口每年也多达2亿多。2008年初的南方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5·12汶川地震更是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亿元,69225人遇难,2010年玉树地震,2698人遇难,倒塌房屋15000间。

今年8月以来,全国多地出现洪灾和地震等灾情。8月6日凌晨,山东德州市平原县附近发生两次地震,74处房屋倒塌,10人受伤;8月11日,西安市喂子坪村山洪泥石流灾害已造成24人死亡、3人失联;8月13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部分镇出现龙卷风自然灾害,造成2人死亡、15人受伤。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剧,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形势更加复杂,灾前风险减量工作的开展更加迫切。

(二)赔付成本抬高,挤压保险公司盈利空间

瑞再研究院发布的sigma报告显示,2022年,因自然灾害导致的全球经济损失约2750亿美元,保险损失1250亿美元,连续两年超过1000亿美元。同时,瑞再指出,2022年的自然灾害损失状况再次验证过去30年巨灾保险损失年均增长5%-7%的长期趋势,预计这一趋势仍将持续。

与此同时,风险损失持续攀升与保险偏好下降驱动再保险费率走强,这进一步加剧了保险公司的成本负担,挤压盈利空间。瑞士再保险指出,再保险费率2018年以来呈上升趋势,且势头在2023年1月的续转中有所强化。全球经风险调整后的无损失组合的财产巨灾再保险费率上涨20%-50%,而有损失组合的再保险费率上涨幅度可达100%。

因此,面对日渐频繁的自然灾害和由此抬高的赔付成本,保险公司由单一事后理赔功能逐渐向事前风险管控、风险防范延伸,利用更加专业和先进的科技手段,主动开展被保标的风险管理,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减少赔付成本。

科技如何助力自然巨灾风险减量

(一)灾前:风险预警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卫星遥感和物联网设备等技术的发展,目前的巨灾风险预警工具也越来越完善和丰富,被保险公司日渐广泛地应用于防灾减损。

针对不同的灾害类型,各险企“各出奇招”,推出有针对性的保险科技产品。

如针对台风,中再巨灾管理基于其建立的巨灾模型,搭建台风实时损失评估平台,能够实现台风全生命周期追踪,每日更新预警信息,并基于预测数据的风场和淹没水深场,提供灾害潜在损失面,以进行风险预警。浙商保险也有相似的自主研发的台风风险损失预估系统,在台风登陆前,对台风路径覆盖机构发送可能发生财产损失的标的信息进行提前预警,有效指导一线风控人员有的放矢进行灾前风勘。

针对暴雨洪灾,阳光财险引入无人机查勘和 3D 建模技术,对暴雨天气容易出险的边坡、路基、基坑、涉水桥、便道以及沿线三者财产等区域进行了逐一拍照,并对线路中跨河大桥、跨铁路线路等重要风险管控区域建立三维立体模型,通过影像资料对工程中的重要风险隐患进行提示,指导施工。

也有公司整合多种灾情和多学科理论,建立综合防灾防损平台,“一步到位”做好风险识别、评估与预警,提高风险防范效率。

如中国人寿财险自主建设的“安心防”智慧防灾防损云平台,融合保险学、计算机学、地理学、灾害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整合地理数据、风险数据和业务数据,可结合保险业务场景,提供数字化风险分析和风控服务,并可提供风险评估、经营热图、历史灾损、防灾防损专家库等功能,能够实现保前精准风勘、保中防灾防损、灾前监测预警。

(二)灾中:应急处置

面对自然灾害,保险公司依托技术手段,快速进行查勘、救援和理赔等应急处理,能够有效地帮助客户更快恢复生产生活。

查勘救援方面,中国太保充分运用“乾坤镜”“大灾指挥平台”查勘平台、风险数据库、保单风勘标签等线上管理平台以及“太爱勘”“智巡师”小程序等线上化系统,准确了解大灾案件,掌握救援物资在时间、地点、数量、进度等维度的变化,以实时调拨救援力量帮助客户排忧解难。另外,该公司还通过“云工兵”辅助系统绘制易涝点地图,为客户提供应急指南,切实提升数智化风险防控能力。

平安财险通过“大灾应急服务平台”实时监测各地区全险种报案量和大灾理赔救援需求,统筹协调查勘、救援、理赔等资源。针对受灾影响严重的区域,平安财险还为分支机构配备无人机、3D建模系统,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解决水灾无法进入现场、损失数量多、面积大等痛点,实现快速查勘救援。

阳光财险则依托全能保移动端的风勘系统,内置风险评估模型,通过业务人员现场拍照和输入相关数据因子,便可即时出具风险评估报告,为客户多角度提供风险防控建议。

(三)灾后:快速理赔,大灾复盘

鉴于我国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大灾后的复盘和整理其实十分重要。但是,目前我国保险业尚未建立一个真正完备的巨灾风险数据库。

在这方面,中再有所尝试,其搭建的台风实时损失评估平台,能够记录历史灾害事件,基于损失评估结果快速地进行大灾复盘,并结合风险暴露,量化大灾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但就完备程度而言,我国目前的数据库的建立和开发都还比较有限。值得借鉴的是瑞再,其依托于多年来收集的自然灾害数据库和对自然灾害研究的丰富经验,开发出CatNet系统,能够辅助用户对世界任何地点的巨灾风险进行专业评估,例如地震灾害分布、热带气旋轨道、风暴、洪水、海啸、冰雹和泥石流等,堪称巨灾界的“活点地图”。

目前,我国巨灾保险的风险减量服务初见成效,但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科技手段不断接入灾前、灾中、灾后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救灾减损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