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营业中断险不容易理解?(一)——营业中断险的认知偏差
转载。
梁伟雄
因新冠疫情而停工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财务损失,营业中断险被广泛关注。
营业中断险,又称利润损失险,简称利损险。这个有点特别的险种对于大多数被保险企业来说不那么熟悉,对于许多财产保险从业人员也未必太熟悉,即使是财产险核保人,许多人也没能很好地把握其要义。
它难在哪呢?为什么说不清楚、理解不透彻呢?
利损险是抽象的,且赔偿的是未来损失 财产险保的是物质损失,是直接损失。车子的侧门被撞凹了,手提电脑被抢了,燃气轮机的叶片因离心力撕裂了,房子被火烧毁了,桥梁倒塌了,这些都是可见、可触摸的物体,也是具象的场景,需要做的是将损坏部分修复至出险前,或者购置相同的零配件进行更换。利损险保的是财务损失,是间接损失。因承保风险导致营业中断,从而造成毛利润损失、租金损失、工资损失,这些财务损失是抽象的、不可见不可触摸的,是一组组的数据,更具挑战的是,赔偿的是未来的损失——填补损失后一段时间内“假设没有事故发生则该段时间应有的收益”。未来是怎么样,将来的损益是多少,赔多赔少的界线在哪,谁说得清楚? 保单中的相关名称与财务报表上不完全一致 利损险保单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名词:毛利润。“百度”毛利润的词条如是说:毛利润是一个在商业、实业企业根深蒂固、约定成俗的概念,但也是一个可以自定义的概念。在利润区间的划分上并没有一个统一,清晰的定义。它一般指:毛利润=销售价格-原料进价-人工费。 保单是这么说的: 本保险合同所称毛利润是指按照下述公式计算的金额: “毛利润=营业利润+约定的维持费用 或 毛利润=约定的维持费用-营业亏损×约定的维持费用/全部的维持费用 本保险合同所称维持费用是指被保险人为维持正常的营业活动而发生的、不随被保险人营业收入的减少而成正比例减少的成本或费用。约定的维持费用由投保人自行确定,经保险人确认后在保险合同中载明。 除另有约定外,上述公式所用的会计措辞的含义与被保险人会计账表中的含义一致。” 第二条计算公式适用于毛利润为零或负的情形,在此暂且不作讨论。 请注意上面加黑的一句话:上述公式所用的会计措辞的含义与被保险人会计账表中的含义一致。 毛利润、营业利润、约定的维持费用、全部的维持费用在会计账表上的措辞是什么?有一一对应关系吗? 会计账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表以及股东权益变动表。关于毛利润,应该以利润表中的措辞和含义为准。下面是一个通用的利润表模版。 在利润表中能找到“营业利润“,但没有“毛利润”,也没有“约定的维持费用”明确相对应的措辞。关于毛利润的计算,前面百度词条里介绍的公式适用于生产制造以及贸易企业,但对于服务型企业、或以项目制为基础的企业就不太适用,因此,在实务上更多采用的公式是:毛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这公式对应着上面利润表的前三项。 保单上的毛利润计算与财务会计的毛利润概念不一样,造成了对毛利润理解上的困惑和理赔上的混乱。怎么处理? 2009年改版,不同版本的保单条款容易混淆 上面的毛利润计算是2009年修订版(新版)保单对其的约定。而在现实中,不少培训课程,以及保险公司的投保书,仍然沿用2009前保单(旧版)的概念。 下面来看看2009年前保单关于毛利润的计算是如何规定的: “毛利润: (一)营业额+年终库存+在制品(半成品)三项的数额减去 (二)上年库存+在制品(半成品)+特定营业费用的数额为毛利润。 注意:上年库存和年终库存以及在制品(半成品)的数额应按照被保险人正常的会计计算方法算出,并适当规定折旧。“ 营业额对应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而年终库存、上年库存、在制品(半成品)、特定营业费用在利润表毫无踪迹,事实上,这些库存都只能从资产负债表中寻找。从资产负债表中搬来用在利润表上计算毛利润,是不是用苹果去减雪梨呢?从会计的角度来看,不合常理,也不符合计算的逻辑,但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英国的营业中断险就是这么规定了毛利润,难道是水土不服? 这些名词、术语、公式交织在一起,增加了理解利损险的难度。为什么会这样呢?旧版的毛利润用减法来计算,新版的毛利润则用加法来计算,而实务上一般仍然是以减法为主来进行理赔定损,这又让人难以理解,为什么要如此变化? 利损险是一个百分百的舶来品,在洋为中用的过程中消化不良,出现了偏差。为了解开这个结,我们先从利损险的历史说起,然后再尝试条分缕析,比较新旧保单的差异,最后举例说明在实践中怎么处理利损赔案。